中新社上海8月16日電 (周卓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7月16日上線,迄今已滿月。作為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碳排放權交易持續引發市場關注。
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8月16日收盤價為51元(人民幣,下同)/噸,相對於碳市場上線時48元/噸的開盤價,累計漲幅6.25%。截至8月16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達到701.88萬噸,累計成交額3.55億元。相比首日交易量410.4萬噸,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逐漸走低,多個交易日交易量僅有2萬噸。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碳市場交易情況整體符合預期,根據過往地方試點運行經驗,碳市場交易高峯往往出現在履約期到來前,履約期前,全國碳市場交易有望有所活躍,價格也會有所上漲。根據《關於加強企業温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工作安排,全國碳市場將在9月30日進行配額核定,12月31日進行清繳履約。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交易量不高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因為碳市場交易啓動不久,很多企業處於開設賬户的過程中,目前企業的交易賬户開户率為80%左右,另一方面則是納入交易的企業多數沒有參與過地方試點交易,對碳交易的有關流程、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瞭解還有所欠缺,企業參與交易意願還有待提高。
賴曉明指出,一個高質量的碳市場應該政策清晰穩定,法規制度健全,同時價格波動平穩,避免市場的大起大落,“要儘量避免單邊上漲、單邊下跌以及市場在一個階段內劇烈波動,這些都不是一個健康成熟市場的表現。同時市場的價格信號要清晰有效,能夠有助於引導企業節能減排,引導資金技術投入到應對氣候變化方面。”
與此同時,目前全國碳市場參與主體和交易品種數量單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易活躍度。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管理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董戰峯指出,當前全國碳市場參與主體限於控排企業,專業碳資產公司、金融機構、個人投資者暫時沒有拿到碳交易市場的入場券,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金規模的擴大和市場活躍度的提升。
不過全國碳市場的建設也在穩步進行中。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此前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儘快出台,建立健全全國碳市場聯合監管機制,加強對全國碳市場各環節的監管,有效防範市場風險。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擴大行業覆蓋範圍,逐步納入更多高排放行業,逐步豐富交易品種、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提升市場活躍度。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劉功潤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碳市場體量很大,但整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與之相對應的,中國當前碳市場的金融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作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及配置資源的作用,引導資本投入低碳環保領域,將極大推動中國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經濟增長。”劉功潤指出,大力發揮碳市場價格及價值發現功能,加強中國在國際碳定價的核心話語權,有助於鞏固中國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主體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