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風財訊
6月21日,嘉凱城(000918)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廣州市凱隆置業有限公司(下稱“廣州凱隆”,為恆大地產集團母公司)已與深圳市華建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建控股”)簽訂了《股份轉讓框架協議》,將持有的29.90%公司股權轉讓給華建控股。
對此,嘉凱城表示,轉讓如果順利進行, 將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 。
這已經是短短五年內,嘉凱城第二次控制權變更了。
風財訊注意到,這一交易似乎 早有預兆 。2021年,嘉凱城出現了加註地產業務的跡象。
而此前嘉凱城的定位從金融、文旅到城市會客廳經歷了多次角色變化,廣州凱隆控股後,為避免同業競爭,大力培育院線業務。
如今,伴隨控股權變化, 嘉凱城或重拾“自我 ” 。
迴歸主業 股權交易早有預兆
根據公告,廣州凱隆出於解決與上市公司的同業競爭問題,為保障中小股東利益,將向華建控股轉讓其持有的539,453,259股公司股票, 約佔公司股份總數的29.90% 。交易完成後,廣州凱隆剩餘持有502,548,858股公司股票,約佔公司股份總數的 27.85%,並將自願放棄以上股份表決權。
據悉,華建控股主要從事股權投資業務,實際控制人為王忠明。
工商信息顯示,王忠明控股的深圳翠林投資, 曾投資入股包括恆大冰泉、恆大汽車、恆大農牧、恆大乳業、恆大糧油等公司 。
對此次股權交易,嘉凱城表示,《股份轉讓框架協議》僅為交易雙方的初步意向性約定,如順利進行, 將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 。本次交易相關事項尚需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經營者集中審查。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此次轉讓嘉凱城29.9%股權後, 嘉凱城可繼續從事主營業務以增強持續經營能力,恆大亦可回籠資金進一步充實現金流, 可謂雙贏。
恆大轉讓嘉凱城股份一事,或許早有預兆。
2021年3月9日,有投資者在深互動平台詢問:在公司業務無任何好轉的情況下, 招聘大量與房地產相關聯的職位 ,這些招聘職位年薪在2400萬元與4800萬元之間。公司是基於什麼原因作出上述決定的?
對此,嘉凱城的回答是, 公司招聘人員系正常經營需要 。
去地產化與招聘大量高薪的地產人員,這兩者之間顯然有所矛盾。
除此之外,嘉凱城在年報中提及2021年的主要經營計劃,其中之一為“加快公司主營業務戰略定位,明確主營業務方向,加大拓展力度,迅速完成主營業務的產業佈局,實現規模與品牌雙發展。”
嘉凱城或重拾“自我”。
就像其在5月31日,答投資者問時説的,“ 公司目前主業為房地產開發與銷售。”
在之後的6月8日,有投資者詢問嘉凱城,有沒有收到同業延期的公告。
對此,嘉凱城表示,公司目前尚未收到相關函件。
彼時,距離恆大承諾的同業競爭問題解決的最後期限(7月31日),僅剩下兩月不到。
幾番易主 地產之路命運多舛
嘉凱城的地產之路一直不算順利。
2009年,*ST亞華資產重組成功,浙商集團成為公司控股股東。並將國際嘉業、中凱集團、名城集團、陝西雄獅和濰坊國大,五家房地產公司注入上市公司資產包。
自此,農牧界的*ST亞華搖身一變成為了地產行業的“嘉凱城”。
然而,浙商集團的入主對嘉凱城業績的提振,只是曇花一現。
浙商集團掌權的七年間,嘉凱城的歸母淨利潤僅在2009年大幅增長102.65%至11.97億元。
之後的六年,嘉凱城業績一路滑坡 。
風財訊翻閲財報發現,2010年,嘉凱城的歸母淨利潤開始下滑至11.15億元,2011年2.06億元,2012年降至1.12億元,2013年持續下滑至5715.83萬元,走到了地產企業虧損的邊緣。
期間,嘉凱城也曾想過自救。
2012年,嘉凱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內部資產整合重組,針對商業、貿易和物業,分別設立了嘉凱城商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嘉凱城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和嘉凱城物業集團有限公司,加快向“快週轉、輕資產”方向轉型。
同期,嘉凱城也曾試圖通過設立基金等方式,改善內部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提升盈利。
然而,一頓操作下來,依舊難止頹勢。
嘉凱城歷年財報顯示,2014年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僅有3809.09萬元,2015年甚至由盈轉虧, 大幅虧損23.31億元 。
同時,嘉凱城的總負債從2008年底的97.27億元增加至2015年底的314.44億元,資產負債率不斷攀升,2015年甚至高達90.51%(行業平均值為75.4%)。
2016年,浙商集團選擇了放手。 七年經營,終潦草收場 。
同年,恆大以36.1億元受讓了浙商集團手中持有的嘉凱城52.78%的股份,成為嘉凱城新的控股股東。
卻又在五年後,同樣選擇了放手。
可能不久後,嘉凱城就將迎來自己的第三任“掌權人”王忠明。
未來,迎接嘉凱城的是浴火重生?還是繼續沉沉浮浮?風財訊將持續跟蹤報道。
完
(來源|風財訊 作者| 陳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