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3億人的“不治之症”,終於有藥企看到了?

困擾3億人的“不治之症”,終於有藥企看到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財健道,作者 | 嚴瑞,編輯 | 尹莉娜

日前,據外媒消息,默沙東將以11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700億元)收購製藥公司Acceleron,這是一家針對罕見病孤兒藥研發的公司,此次收購標誌着默沙東在罕見病領域的突破性佈局。

近年來,跨國頭部藥企紛紛涉足這一領域,創下過各種大額併購歷史。

2018年4月,武田製藥以650億美元收購罕見病巨頭公司夏爾;

2020年12月,阿斯利康以390億美元收購罕見病巨頭公司Alexion;

加之羅氏等其他企業的相關收購,近5年來罕見病領域收併購案金額累計早已遠超千億美金。

一直以來,罕見病因研發難、受眾狹窄,以及研發成本帶來的天價,本來是各大頭部藥企避而不談的研發方向。

但看近年來頭部藥企鉅額投入的表現,罕見病之下這塊曾經的創新藥“無人區”,似乎要迎來真正的開拓大軍了。

01 “無人區”地下,盡是“寶藏”

儘管小眾,但孤兒藥市場規模,其實十分可觀。

在美國,已確定的罕見病已超過7000種,病人羣體超20萬,是抑鬱症患者人數的將近兩倍。FDA每年批准孤兒藥的數量藥品開銷佔藥品總開銷超10%,達到450億美元以上。

困擾3億人的“不治之症”,終於有藥企看到了?

據醫藥市場調研機構Evaluate Pharma發佈的《2019年孤兒藥報告》,2018年全球孤兒藥市場規模約為1310億美元,這個規模會以12.3%的年複合增速增長;到2024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2420億美元,佔到全球處方藥市場份額的五分之一。

而在中國,罕見病市場則存有大量空白。2018年國家衞健委等五部門聯合發佈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首次明確了121種罕見病,影響患者超過300萬人,被業內視為國內罕見病領域“開荒性”重磅文件。

但在實際用藥方面,目前在中國已上市的罕見病藥物僅有68款,其中有46款納入國家醫保,涉及23種罕見病適應症,佔罕見病種類總數不足20%。

也就是説,121種罕見病中,超過80%的疾病類型患者面臨無藥可用的現狀。

困擾3億人的“不治之症”,終於有藥企看到了?

據業內相關人士分析,從研發角度來説,罕見病藥物從臨牀到獲批的成功概率較高,相比其他適應症時間要短。而從投資價值上來説,孤兒藥對上市企業估值大有裨益,因為一旦成功上市,它就會成為適應症領域中的“王炸”。

——2019年,諾華的一款名為Zolgensma、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症”(即“SMA”)的基因療法藥物獲批上市,標價21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69萬元,被認為是“史上最貴藥”。

不過價格並沒有成為它的阻礙。2021年上半年,Zolgensma已經實現了6.34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同比增幅69%。

同時,截至目前Zolgensma已經在多達41個國家獲批,未來還將可能被更多國家批准上市並能被醫保覆蓋;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它不僅可以是治療性藥物,還有作為新生兒“SMA”篩查技術常駐醫療體系的能力。

跨國藥企們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市場潛力,因此才紛紛加碼,不惜鉅額併購涉足罕見藥研發領域。

在罕見藥領域的研發投入,不僅會為藥企帶來專利收益、領域壟斷性市場份額,還會因為提供了某一種類罕見病幾乎唯一的有效醫療資源,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社會聲望。

02 “無人區”雖沃土,然開墾難度大

研發成功概率高、定價優勢大、市場前景廣闊,三大利好因素可能會讓人產生疑惑:這麼好的創新藥管線方向,怎麼可能至今還幾乎是片“無人區”?

實際上,上述邏輯往往停留在“幻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的程度。聽起來很划算的買賣,有諸多限制性因素。

首先,罕見病市場發展有一個重大問題,即為,如何發現患者?藥再好——千里馬遇不到伯樂,也只能“駢死於槽櫪之間”。

據罕見病行業相關人士分析,因為醫療技術不完善、社會普及程度低,許多罕見病因為症狀複雜且病例稀少,診斷難度大,大多患者都是被當做普通疾病患者治療,根本就不會被發現。

據2020年中國罕見病綜合社會調研,超3.86萬名中國醫務工作者的調查數據顯示:有1770名醫療工作者從未聽説過罕見病,佔比4.6%;超2.35萬名醫療工作者聽説過但不瞭解,佔比60.9%。

可見,在社會普遍觀念甚至醫療行業中,罕見病都還處於某種“無人知曉”的狀態中。如此沒有病例與經驗積累的“無人區”,便不僅包括罕見病的藥物研發領域,還包括罕見病的整個疾病診療、到引進上市、醫保支付、社會接納和社會支持領域。

可以説,罕見病患者一直以來都是病人羣體中的邊緣羣體,受資源稀缺性影響,他們獲得社會支持的可能性從來都微茫。

在美國,每位罕見病患者平均需要經歷多達8位醫生、誤診過3次且長達六七年時間的診療過程,才能幸運地被確診。

在中國,根據中國罕見病聯盟針對20804名中國患者的調查,42.0%的患者表示曾被誤診過。例如,誤診比例最高的病種——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和糖原累積病Ⅱ型(龐貝病)——就很容易被診斷為普通的慢性疾病。

這種對“疑難雜症”的大海撈針,無疑加大了藥企的銷售難度。往常的人海推銷、代金推銷策略都不適用,據業內有關人士分析,如果醫院無法做到鏈接患者與藥品的工作,就説明這一病種仍在開拓期,需要複合型人才與多方機構合作,搭建起標準化的診療模式的。

潛在病人中只有極少數確診,本身就稀釋了孤兒藥的流通價值,更殘酷的還有,能支付得起孤兒藥的患者也寥寥無幾。

找到病人後,還有藥品的成本與定價問題。在中國,這個問題更明顯地呈現在藥品與醫保納入過程中。

眾所周知,中國醫療保障體系是一個基礎保障體系,難以支持“天價”定價,因此許多產品都經歷過“賣不出去”的情況。例如,UniQure公司研發的用於治療脂蛋白脂酶缺乏遺傳病的藥物Glybera(2012年歐洲藥品管理局批准的首個基因療法),就因其高昂定價(每劑130萬美元)不得不被醫保拒之門外,而僅靠醫保外市場很難收回成本。

而且,儘管每年都有新的罕見病藥品品種納入醫保目錄,但目錄收入的罕見病藥品年治療費用幾乎全部低於70萬元。醫藥諮詢公司IQVIA艾昆緯中國曾統計,地方罕見病大病報銷封頂線中位值是45萬元/年,醫療救助最高限額是30萬元/年。

——價格,一直都是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的隱形門檻。2020年醫保談判時,年治療費用超過30萬元的均與醫保目錄無緣。

所以,儘管全球每時每刻有2.63-4.46 億患者要接受罕見病的挑戰,但這一市場也不是輕易就可以被補足和開發的。

03 創新藥低垂市場已卷,罕見病成新戰場

儘管難,但罕見病市場的興起已成定局。它的背後是人類不斷創新的科學進步邏輯。

當社會認知、技術與生產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俗話説“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在人類文明前方的“無人區”就一定會迎來開拓的機會。其中,“天時地利人和”首先體現在各國政策重視程度上,因為政策面的信息不能基於假設,而都基於事實考量。

海外的罕見病研發,從一開始到最終上市都享受政策優惠,為了鼓勵藥企研發孤兒藥,全球市場都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其“天價”需求。

1983年,美國出台《孤兒藥法案》,法案通過了罕用藥研發税費減免、自主定價、快速審批和上市後7年內市場獨佔期等激勵政策。至今,孤兒藥上市數量從10種迅速增至近500種。

中國踏足這一領域要晚一些。2017年開始,我國陸續出台罕見病及孤兒藥研發和審批的相關利好政策,2018年《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正式加速推動海外罕見病藥物審批。到2019年,孤兒藥Spinraza的上市審評歷時僅用了173天。

困擾3億人的“不治之症”,終於有藥企看到了?

據業內有關人士回憶,去年和前年(即2019和2020年)的罕見病交流活動,均有國家藥監局、醫保局、衞健委、工信部等相關領導到會。這説明社會普遍開始共情和關注處在邊緣的罕見病患者羣體,政府覺察後迅速作出了反應,而一旦認知確立,政策和市場就一定會隨之打開。

除了政策和上文中提到的市場前景,創新藥企投身孤兒藥研發的另一個重大原因還在於,現有的一波創新藥紅利期已然進入尾聲。

在創新藥領域,從慢病治療、腫瘤治療到現在分子研究和基因療法的慢慢興起,創新藥低垂市場的果實已經被悉數摘取,要想“大者恆大”,頭部創新藥企的再創新時機已到。以默沙東為例,它的鉅額罕見病公司併購便意在提前佈局,以防創新藥紅海靶點扎堆、失去競爭力。

雖然默沙東的明星產品K藥已經且仍將為其帶來巨大利潤,但此類創新藥管線範圍有限、專利時效確定。如果不在新的前景賽道上添磚加瓦,那麼後進扎堆的仿製藥廠,就會將曾經的龍頭企業淹沒在歷史的流水線上。

不斷探索、不斷創造,不僅是創新藥企業的發展邏輯,一旦開拓成功,藥企迎來的就將是廣闊藍海。

(作者為《財經》研究員,實習生張羽岐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資料

【1】《中國罕見病行業觀察(2021)》

【2】領袖視角:《孤兒藥的商業模式:藥企如何優化罕見病治療的價值和影響》

【3】《中國罕見病綜合報告(2021)》

【4】MedTrend醫趨勢:罕見病市場爆發,孤兒藥成Top10藥企“重磅炸彈”搖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66 字。

轉載請註明: 困擾3億人的“不治之症”,終於有藥企看到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