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金觀平:先立後破糾正運動式“減碳”

近日,全國用電負荷和日發電量突破歷史峯值,華東、華中、南方3個區域電網和上海、江蘇、浙江等12個省級電網用電量均創歷史新高,部分地區高峯時段出現用電缺口。

用電量是經濟晴雨表。這一數據表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較高。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6月份第二產業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貢獻率約60%。同時,這也把一個關係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現實難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如何在一個工業化尚未完成的大國實現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目標?如何在保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能源供應的同時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回顧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他們大多是工業化行至尾聲,在第二產業向國外轉移、國內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的背景下,逐步實現碳排放到達峯值,在一定程度上屬於自然達峯。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峯到碳中和,無疑是一場硬仗,需儘早規劃,及時行動。正因此,“十四五”成為碳達峯的關鍵期、窗口期,碳達峯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是今年的重點任務。

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國是尚處工業化中期的製造業大國,製造業在國際產業鏈中仍處中低端,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佔比仍達56.8%。未來一段時間,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能源需求仍會繼續增加,立足國內保障能源供應不容小視。

同時應該看到,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發展突飛猛進,成本迅速降低。以光伏發電為例,10年前光伏發電成本還是煤電的5倍,現在已遠低於煤電成本。但是,新能源替代是戰略性和長期性的統一,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具有間歇性、波動性特點,太陽並不總是朗日,風也不會永動,高比例間歇性能源接入將對電網安全性造成巨大沖擊。正因為上述原因,新能源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之間有很大的差距。要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結構,需要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以防出現更大規模的資源閒置,這是一項艱鉅且急迫的重大任務。

因此,應尊重規律、實事求是,科學把握工作節奏,有序推進碳達峯、碳中和。把碳達峯當成碳衝鋒不行,不能不顧經濟發展需求輕率冒進,既要快馬加鞭,又要蹄疾步穩,把工作落到實處。短期內過快過猛關停煤電機組不可取,否則可能影響能源供應安全。把碳達峯、碳中和當概念炒作更不可取,碳達峯、碳中和絕不是一場資本狂歡。把實際問題簡單化的做法,值得引起重視。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儘快出台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後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應充分認識到,碳達峯、碳中和契合高質量發展理念,是符合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的自覺選擇。這將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是生產、消費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我們應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保障能源安全,積極發展新能源,加快構建安全清潔低碳高效的能源體系。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應以更大力度節能降耗。我們應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反對奢侈浪費,鼓勵綠色出行。説到底,碳達峯、碳中和應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7 字。

轉載請註明: 經濟日報金觀平:先立後破糾正運動式“減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