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專訪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中國經濟持續復甦趨勢沒有改變
作者 劉文文 龐無忌
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強,能源短缺問題日益凸顯,疫情下國際供應鏈遭受衝擊,在歐美通貨膨脹壓力尚未有所緩解的情況下,新冠新型變異毒株奧密克戎的出現再度使全球市場陷入恐慌。多重因素之下,未來全球經濟復甦態勢如何?中國宏觀經濟發展預期怎樣?近日,中新社記者針對以上問題專訪了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
通脹“暫時”上揚?
今年以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通脹壓力迅速抬升。數據顯示,美國10月CPI同比上漲6.2%,創30年來最高增幅;與之相似,10月歐元區CPI同比上漲4.1%,達2008年7月份以來最高水平。11月30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最新的講話中也去掉了通脹上揚是“暫時性”的説法。
此輪通貨膨脹風暴將持續多久,會否波及中國?
康勇指出,三季度在供應端產能尚未完全修復、防疫措施放鬆和寬鬆刺激政策引致需求上升,以及國際運輸壓力導致供應鏈緊張的共同影響下,美國的通脹及通脹預期持續保持在高位。
他進一步分析,受原油價格上漲的影響,9月能源和交通運輸的CPI分別達到了24.8%和16.5%,是推升美國通脹的主要動力。此外,計算機、手機等電子類產品由於重要零部件短缺、產能尚未恢復等因素導致供給不足,9月相關CPI也顯著上升至8.5%。當前由於美國港口城市集裝箱儲備空間匱乏導致的貨物堆積現象將持續一段時間,“預計後續企業仍將面臨加大的供應鏈壓力,美國高通脹狀態或將持續至明年年中。”
“歐美通脹壓力的上升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生產端產能會受到成本上升的抑制,需求端則會由於物價上漲拖累消費者信心。”康勇直言,“歐美通脹走勢值得密切關注,警惕輸入性通脹可能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
“能源寒冬”將至?
近期,全球能源短缺問題越發嚴峻,國際供應鏈持續受衝擊,加劇市場波動。這對中國影響幾何?
康勇説,過去幾個月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升了中國PPI攀升,致使10月份PPI同比增長13.5%。
他繼續分析,一方面,發達經濟體疫情防控措施放鬆後,對能源商品的需求集中釋放,以及今年“寒冬”供暖需求上升等因素,都造成了階段性供需缺口,推升了大宗商品價格。同時,前一段時間對煤炭等高耗能行業的限產,也影響了一些原材料的供給,造成價格上漲。在此背景下,部分地區出現限電限產的狀況,對工業生產形成一定擾動。
展望未來走勢,康勇預測,隨着疫情逐步好轉,上游原材料產品供給不斷恢復,供需緊張的局面將有所緩解,疊加今年的高基數效應,預計明年PPI將穩步回落,並帶動中國工業生產修復。與此同時,中下游製造業企業成本壓力也將得到一定的緩解,支撐製造業企業投資。
持續復甦趨勢不變
儘管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康勇仍對中國四季度經濟發展有信心,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幾大亮點:一是出口依然保持強勁,由於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疫苗接種率較低,復工復產較慢,對中國製造業形成一定替代出口需求,將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支撐外貿;二是煤炭供應提升,缺電問題緩解,工業生產同比小幅回升;三是受雙十一等促銷活動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走強。
“儘管近期增速有所放緩,但中國經濟持續復甦的趨勢沒有改變。”同時他也提醒,經濟恢復尚不均衡,傳染性更高的變異病毒仍在傳播,也將拖累居民消費增長,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復甦將面臨更大挑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