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將至,主力機構佈局跨年行情的同時也在探索投資新機遇,記者從公募基金近期調研的情況來看,生物醫藥類企業備受關注,特別是來自於CXO、CRO更上游的一批醫藥類公司,在最近一週被數十家公募基金調研。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隨着集採重塑醫藥市場競爭格局的演化,相關企業的市值一落千丈,但最近一段時間,頭部醫藥行業ETF的基金份額卻在持續增加,部分ETF已連續數週獲得資金淨買入。不過,有分析指出,生物醫藥類公司及所處行業估值出現系統性修復的時機目前尚未成熟。
多家醫藥公司被公募調研
集採對醫藥行業的影響幾何?醫藥企業盈利改善的預期將會如何?這些問題從去年開始就影響投資界對生物醫藥板塊的做多意願,並且在今年上半年演繹到極致。有公募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醫藥股的倉位早在今年初就將至三成以下。
雖然是行業在經歷普惠政策推行的“陣痛期”,但必須要承認的是,醫藥股的“寒冬”在2021年未見轉暖。不過,有不少機構近期開始調研相關公司,公募基金成為主角。
截至12月7日,根據Wind統計的數據顯示,近一週內陸續有可孚醫療、金城醫藥、穩健醫療等16家生物醫藥類A股上市公司被機構調研,其中,可孚醫療、海爾生物、金城醫藥等備受公募基金關注,可孚醫療已獲24家公募基金調研。
此外,仙琚製藥、博瑞醫藥、澤璟製藥等西藥公司也獲得機構調研。從相關企業主營業務來看,涉及研發以及參與國際競爭的化學制藥全產業鏈生產的企業佔據多數,如博瑞醫藥,金城製藥等,也有包括低值耗材、敷料生產加工為主的醫療器械及用品供應商。
有投資界人士告訴記者,近期醫藥企業廣受機構調研,一方面來自四季度回款後的經營摸底,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機構在醫藥投研方面的側重,來自於CXO、CRO更上游的一批公司正在成為被調研的重點企業,不排除未來醫藥股的行情將優先從相關細分領域率先轉暖。
他進一步解釋稱,部分企業的市佔率或許不高,但從1%以下提升至2%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事情。“但業績有望實現超10倍的快速增長,這不僅是企業盈利改善的機會,也是此類中小市值公司吸引資金做多的基礎條件。”
記者也在多家公司被調研的實錄中看到,涉及銷售渠道、市場規模、海外銷售許可等問題出現頻次較高,包括相關企業融資後的擴產建設進度,也被廣泛提及。分析人士指出,集採重塑醫藥市場競爭格局的同時,也在倒逼企業進行高效集約化轉型,率先在成本、效率及研發成果上有突破的企業能量巨大。
頭部ETF連續數週獲資金加持
與機構調研醫藥股的熱情相呼應,二級市場上的醫藥股似乎也現轉機。記者注意到,最近一個月內,頭部生物醫藥類ETF的份額持續增加,部分ETF已連續數週被資金加持。
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7日,過去一週內有31只生物醫藥類ETF(不含聯接基金)呈現資金區間淨流入,其中,華寶中證醫療ETF從11月29日到12月7日,資金淨流入額達到12.12億元,易方達滬深300醫藥衞生ETF、國泰中證生物醫藥ETF等也獲大額資金加持。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相關ETF的淨值卻同期出現下跌,如上述三隻ETF分別在11月29日到12月7日間,淨值分別-3.92%、-3.01%、-4.05%。不僅如此,已統計的近44只生物醫藥類ETF在同期均出現淨值下跌,但結合31只呈現區間淨買入的情況看,資金對此類ETF似乎表現為“越跌越買”。
資金蓄力之下,相關ETF基金份額也在不斷增加,華寶中證醫療ETF已經連續第三週份額增加,截至12月6日統計,基金份額為178.56億份。從其跟蹤的中證醫療指數權重股來看,藥明康德、邁瑞醫療和愛爾眼科居前,其中也有包括愛美客、歐普康視、樂普醫療等個股。
其中,部分個股也是近期北向資金流向的重點,如藥明康德在最近7天獲北向資金淨買入13.03億元;部分生物醫藥類企業的AH股比價差距進一步拉大,如製藥、生物科技類企業復旦張江A股價格14.11元,而H股價格僅3.26元,A股價格相對H股價格高出近4倍。
可見,部分醫藥類企業的估值潛力持續被挖掘,並且已在資本市場顯現。但總體來看,業內似乎對生物醫藥類企業的投資信心有待提高,行業看法仍現分歧。
有機構公開表示,預計2022年醫藥股的表現還是會呈現結構分化的狀態。往後看,政策可能會持續,但明年的政策壓力會好一些,邊際上不會更負面。對於受政策影響還沒有結束的板塊,還是需加註意,比如高值耗材的板塊。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