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週期間,駕車前往貴州旅遊的遊客發現,從凱里至都勻的凱都大道並沒有通車,需要繞行。媒體報道顯示,9月29日,凱都大道通車儀式已在該路起點處舉行。但實際上,該條道路多個路段的建設並未完工,部分路段還處於封閉狀態,並不具備通行條件。10月3日,凱里市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表示,該條道路目前僅實現“技術通車”,整個項目並未完工。
9月29日,凱都大道通車儀式在凱里市下司鎮凱都大道起點處舉行
項目未完工就舉行通車儀式,而儀式又趕在國慶節前,這樣的“巧合”不難讓人猜想,當地相關部門是否有借國慶節為自己造勢的心思。明明整個項目並未實際完工,卻非要藉助所謂“技術通車”這一名詞來掩飾什麼呢?這一行為給人的觀感是透露出一種不正常的政績觀,對這樣不實事求是的行為,理應啓動相應程序進行問責。
凱都大道至今尚未通車,問題或許不僅僅在於此。過往新聞顯示,凱都大道項目建設工期2年,2017年開工,是黔東南州首次採用PPP政府付費模式建成的首條城市快速路。
這樣一條本應在一年前就完工通車的項目,是何原因導致一年後仍未通車?這樣一個未完工的工程,是否還存在其他原因,從而需要提前舉行“技術性通車”儀式。
任何一個土建工程都可能會因各種施工過程中所無法預見的原因,而導致工期延長,這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並未看到有影響工期進程的原因報道。引人注意的,倒是凱都大道另外一個身份——PPP項目。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簡而言之是一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在PPP項目中,政府出一小部分資金,而項目的主要資金則由社會資本承擔,社會資本將獲得這一項目的一定期限的特許經營權。
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官網資料顯示,凱都大道PPP項目合作期限為10年,運作方式BOT(建設-經營-轉讓),這也即意味着,沒有及時通車將會導致社會資本從此項目中獲利的不確定因素增加。
的確,PPP模式可以減輕政府公共財政負擔,但近些年的一些案例表明,有的PPP項目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凱都大道的通車,確實便利了凱里、都勻兩地間交通。現有兩地間交通需經滬昆高速、蘭海高速,過路費價格不低,耗時更長。倘若凱都大道正式通車,必然成為公路出行首選。但目前仍未能如期完工,是否會影響到合作各方的預期利益?相關部門是否對這一項目潛在的經濟價值另有打算?
因此,對於凱都大道“技術性通車”這一事件,應該持續深入地關注下去。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陳城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