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已連續7個月高於6%。4月CPI同比上漲8.3%,仍處於高位。圖為在美國洛杉磯一家超市拍攝的食品和價籤。新華社/路透
當地時間6月2日,美國白宮宣佈對俄羅斯實施新的制裁。白宮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新一輪制裁是美國採取的進一步行動。
幾乎同時,歐盟也批准了對俄羅斯的第六輪制裁,包括立即禁止進口75%的俄羅斯石油、在今年底前將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削減90%等。對此,俄羅斯外交部警告稱,歐盟自身將遭制裁措施反噬,對俄實施“禁油令”等於“自我毀滅”。
“禁油令”出台
路透社6月7日報道稱,美國財政部近日針對俄羅斯又出最新制裁措施,除了現有禁令禁止美國投資者購買新發行的俄羅斯股票債券之外,再加碼禁止基金經理購買二級市場俄羅斯債券或股票。
同時,美國商務部對俄羅斯所需的技術和其他材料施加了進一步限制。美國政府決定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71個締約方添加到實體名單中,使它們無法獲得使用美國技術或軟件製造的產品。
而在因匈牙利的反對而推遲一天後,歐盟27個成員國於當地時間6月2日正式批准第六輪對俄製裁方案。據悉,在5月30日至31日召開的歐盟特別峯會上,歐盟各成員國領導人就第六輪對俄製裁方案達成共識,其中包括對俄石油實施部分禁運。根據歐盟規則,各成員國駐歐盟代表需要將此政治共識落實為法律文本,在此基礎上,新一輪對俄製裁方案才能正式生效。此前,因匈牙利駐歐盟代表對部分制裁內容提出異議,各方未能在原定的6月1日通過該方案。
“俄烏衝突爆發之後,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從資金、貿易、金融、科技、人員往來等方方面面,對俄羅斯實施了全方位制裁,基本動用了可對一個主權國家使用的所有經濟制裁手段,嚴厲程度可謂前所未有。”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趙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龔婷向本報分析稱,俄烏衝突爆發後,美歐對俄實施多輪制裁,措施主要包括對俄政要、精英階層及其親屬實施制裁,在涉及俄羅斯國防工業、半導體、計算機、電信設備甚至民航等領域實施大面積出口管制,凍結約3000億美元的俄羅斯外匯儲備,通過暫停俄羅斯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等方式來限制俄國際空間等。“在最新一輪對俄製裁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歐盟在對俄石油實施部分禁運問題上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同時將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從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系統除名。”
路透社報道稱,歐盟對俄石油和該國首屈一指的銀行實施的新制裁,將於2022年底全面生效。最新制裁將使俄羅斯向歐盟27個國家、4.5億人的石油出口減少九成。匈牙利和另外兩個中歐內陸國家獲得了它們所依賴的管道進口豁免。
損人不利己
美歐持續加碼對俄製裁,引發國際社會對俄烏衝突走向及全球經濟前景的普遍擔憂。近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宣佈,將於今年底之前,削減歐盟進口俄羅斯石油量至原先的一成。消息一出,國際油價應聲上漲。
6月7日,世界銀行發佈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2.9%,比1月份預測值低1.2個百分點。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表示,俄烏衝突、供應鏈中斷以及滯脹風險等因素,正在打擊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在5月下旬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期間也警告稱,受俄烏衝突影響,世界經濟進一步遭遇逆風,全球通脹將呈螺旋式上升。IMF於4月預測,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均為3.6%,較1月預測值分別下調0.8和0.2個百分點。
“美歐對俄製裁危及全球經濟增長。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多次下調對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反映出美歐對俄製裁的負面效應的影響。同時,美國將經濟全球化‘武器化’,大搞制裁,增加了國際社會對‘經濟戰’可能長期化、擴大化的擔憂。”龔婷指出,美歐自身同樣難以躲過制裁“大棒”的“殺傷力”。今年以來,美國與歐元區通脹“高燒難退”,與此密切相關的是美歐對俄製裁引發的國際大宗商品“漲價潮”。
趙柯也認為,美歐對俄製裁給全球及美歐自身都已造成負面衝擊,歐洲“受傷”程度尤其嚴重。“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説,歐俄關係發生顛覆性變化,走向全面對立,歐盟不再將俄羅斯視作歐洲安全格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同時,北約作為冷戰的‘活化石’,正在被激活。這種變化將成為牽動整體國際格局變遷的關鍵因素。從全球經濟層面來看,歐盟堅決推行能源‘去俄羅斯化’,跟隨美國加碼對俄製裁,加劇糧食、能源等基礎性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由此推高歐元區乃至全球通脹水平,影響全球經濟。”
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事務的委員真蒂洛尼近日表示,歐盟在打擊俄羅斯經濟和降低對成員國影響間尋求平衡,但僅依靠制裁並不能停止俄烏衝突,制裁目前也對歐盟造成一定影響。
“相比美國,歐洲與俄羅斯是搬不走的鄰居,經貿關係十分緊密,尤其在能源供應方面,歐洲高度依賴俄羅斯,而歐元在俄羅斯的外匯儲備中佔比最高。歐洲在此次俄烏衝突及對俄製裁中遭受更大的經濟打擊。”趙柯説。
分歧在顯現
“短期來看,為了避免俄羅斯在軍事上取得優勢,美歐對俄製裁不會出現鬆動。這將使經濟全球化遭遇更多阻力。許多企業考慮到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可能進一步縮短供應鏈,生產網絡趨向區域化、本地化。此外,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美歐在對外經貿關係中摻雜過重的意識形態色彩,甚至拉小圈子、搞陣營對立,也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趙柯説。
龔婷指出,不同於歐洲,美國已經實現能源獨立,成為能源淨出口國,同時與俄羅斯相距甚遠,受制裁衝擊相對較小。“可以看出,美國慣於操縱‘離岸平衡’,並想趁亂髮‘能源財’和‘軍火財’。俄烏衝突爆發後不久,美國實現與歐盟簽訂液化天然氣出口大單。數據顯示,由於對歐洲和南美的銷售有所增加,5月美國出口729萬噸液化天然氣,同比增長12%,僅次於3月創下的767萬噸紀錄高點。而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2017年至2021年,美國武器出口增長14%,全球佔比從32%上升到39%,而同期歐洲各國的武器進口支出也大幅增長。”龔婷説。
目前,隨着美歐對俄製裁的“雙刃劍”效應日漸凸顯,反對制裁的聲音不斷高漲。在5月下旬舉行的歐盟特別峯會上,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認為對俄石油禁運將對本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堅決反對“禁油令”。
民調機構益普索集團近日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隨着俄烏衝突持續,不支持衝突任何一方、不同意對俄實施制裁的意大利人有所增加,超半數受訪者對沖突帶來的經濟影響感到擔憂。
彭博社報道稱,由於此前對俄製裁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美國政府內部在對俄製裁的態度上也正在顯現分歧。一些美國官員擔心繼續加大制裁會使全球經濟進一步承壓,並使美國油價上漲,進而影響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的表現。報道還指出,如果美國執意繼續對俄施加更多制裁,可能在美國及其西方盟友之間製造更多隔閡,甚至讓美國面臨陷入孤立的境地。
“儘管美國相對擁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但在國內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拜登的支持率跌至新低,在對俄製裁問題上同樣面臨不小的輿論壓力。對美國來説,正確的選擇應是停止拱火澆油、濫施制裁,認真反思自身在烏克蘭危機當中應承擔的責任,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創造條件。”龔婷説。
趙柯指出,目前,歐洲國家普遍將俄烏衝突視作二戰以來最直接的一次地緣政治衝擊,認為整個歐洲的安全繁榮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在處理對俄關係時,帶着濃重的悲情色彩,甚至主動關閉了與俄羅斯的對話通道。“歐洲國家應當用更理性的外交思維看待這場衝突,積極發揮自身政治影響力,扮演好斡旋的角色。”(本報記者 嚴 瑜)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6月11日 第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