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餘蕊)國家發展改革委10日向社會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個生物經濟五年規劃。這標誌着生物經濟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生物技術和生物資源是生物經濟的核心要素,未來生物經濟將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綠色低碳的生物質替代應用,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四大領域,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生物經濟已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規劃要求,“十四五”時期,生物經濟總量規模邁上新台階。生物經濟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穩步提升,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技術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生物經濟領域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年營業收入百億元以上企業數量顯著增加,創新創業企業快速成長。
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研究員方新認為,生物經濟在全球都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已經成為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等並列的全新經濟形態。
“多年來通常的提法是生物產業,這是首個生物經濟五年規劃,強調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主任白京羽説,“生物經濟有生物技術作為支撐,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和新的應用場景,因此生物經濟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大勢所趨。”
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馬德秀認為,廣義上講,提供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以及與保護、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相關的任何行業,均屬於生物經濟的範疇。從當前相對成熟的業態看,生物經濟核心產業主要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技術服務等。
發展生物經濟需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安全
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認為,發展生物經濟的重要基礎和內容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只有生物具有多樣性,才有可能使網狀的自然系統保持穩定,而相對穩定的自然系統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石。
“保護生物多樣性,遠遠不止種樹和保護幾個明星物種,保護的是整個生物的多樣性,包括它們的組成、結構和功能。”呂植説。
中山大學教授錢軍認為,發展生物經濟需要首先保證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又能促進生物經濟的發展。“要把防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與保障應用生物技術安全、生物資源和人類遺傳資源安全、防範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內容融合為有機整體,提升國家生物安全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生物技術和生物資源是生物經濟的靚麗標籤
2021年10月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快發展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物質能。
那麼,作為一種重要的、全新的經濟形態,生物經濟的核心要素和特點是什麼呢?多位業內專家認為,生物經濟的核心要素是生物技術和生物資源。
方新認為,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的發展和生物技術的創新為基礎的。“對於生物經濟,知識真正成為發展的內生變量,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同時,生物經濟有利於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以推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呂薇,強調生物經濟的滲透性。“只有夕陽的技術,沒有夕陽的產業。”呂薇説,生物技術已經滲透進許多傳統產業,如醫療、生命健康、農業、能源、材料、環保等,讓這些傳統產業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和新的動力。
與其他經濟形態相比,生物經濟的一個非常獨特之處在於,其直接作用於人本身。“生物經濟是對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資源的開發改造,改變的是人類自身。區別於農業經濟解決温飽,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提升生產生活效率,生物經濟是直接對自然、對生物界、對人類的改造。”馬德秀説。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姜江表示,隨着生物經濟的發展,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將大幅提升,這就遠遠超越了效率革命、能源革命的範疇,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根本的趨勢性影響。
“十四五”期間生物經濟增長空間巨大
生物經濟涉及領域眾多,規劃充分考慮生物技術影響滲透經濟社會發展的時序和範圍,提出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綠色低碳的生物質替代應用,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四大領域。
業內專家預計,直接服務人民羣眾“衣”“食”“美”“安”的生物經濟,在“十四五”乃至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會持續爆發式增長。
“有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內在驅動,有廣泛的市場需求拉動,又有政府產業政策的加持,生物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必然的。”方新説。
“新興產業的特點就是在一個相對比較短的週期內,有爆發式的增長。”白京羽説,生物經濟中,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資源三個產業體量相對比較大,新技術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空間比較大,未來預計還會有大規模的發展。
“‘十四五’時期,推進生物經濟事關科技發展水平,事關經濟發展大局,事關人民生命健康,對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姜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