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訊 (記者 鄭揚波) 鹽湖股份暫停上市的457天后,高調回歸A股市場。8月10日,鹽湖股份(000792.SZ)發佈公告稱,股票自2021年8月10日起恢復上市。首日股票價格的漲跌幅不受限制,從恢復上市次一交易日(即2021年8月11日)起,日漲跌幅限制為10%。
8月10日,鹽湖股份恢復交易的首日,股價突飛猛進,從停盤時的8.84元/股漲至43.9元/股(當日最高點),漲幅擴大到388.1%。截至收盤,總市值從480億元漲到1950億元,一天內漲1400億元。
8月11日,恢復交易的第二天,鹽湖股份股價暴跌8%報收。8月12日,恢復交易日的第三天,其股價又暴漲10%。
此外,公告稱,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未分配利潤虧損430億元,按規定,在未分配利潤轉正前公司將不得進行分紅。這意味着在鹽湖股份在彌補完430億元的虧損前,存在一段時間無法向股東進行現金分紅的風險。
鹽湖股份迴歸A股市場後能否撐起千億市值?長期無法分紅的鹽湖股份,值得信任嗎?
鹽湖股份三年鉅虧超500億
鹽湖股份最早成立於1958年,實際控制人為青海省國資委,是中國的鉀肥工業生產基地,也是青海省財政支柱企業,其主營業務為鉀肥和鋰鹽兩大板塊。1997年鹽湖股份上市,2005年至2008年,三年內股價大漲約13倍,達到每股65.91元/股。
好景持續到2017年。鹽湖股份決定開發氯化鎂和氯化鈉的業務,當年業務板塊出現虧損。據2017年年報,鹽湖股份出現首年虧損,虧損金額達41.59億元,且公司對銀行的長短期借款和應付債券合計高達430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3%。公司到2018年仍持續虧損,虧損金額達34億元。連續兩年虧損,鹽湖股份成"*ST鹽湖"。2019年年報顯示,鹽湖股份再次虧損,虧損金額高達458.6億元。
2019年9月,鹽湖股份破產重整。2020年1月,鹽湖股份的重整方案顯示,銀行作為債權人可以進行債轉股,一批非銀行類普通債權和銀行類普通債權按照13.10元的成本被債轉股,每100元債權可分得約7.633588股股票,按照鹽湖股份在停牌前的成交價8.84元/股,浮虧超過30%。
2020年,鹽湖股份專注於氯化鉀和碳酸鋰業務,業績扭虧為盈,實現歸母淨利潤為20.4億元。2021年7月,深交所下發同意恢復上市決定。
鹽湖股份復牌暴漲後,誰是受益者?
據wind數據終端顯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十大股東排名列表中,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國資企業,其餘大多是金融類機構,包括工銀金融資產(中國工商銀行的債轉股實施機構)、國家開發銀行、郵儲青海分行、建行青海分行、中行青海分行、農行青海分行等。
截圖來源:wind數據手機端
復牌暴漲後受益的無非是股東們。值得一提的是,銀行股東成為"大贏家",而鹽湖股份的股價較停牌前,已經浮盈數百億。當年銀行的債券被"強行"轉成普通股,成本價為13元左右,截至2021年8月19日收盤價為37.73元/股,增加了2倍。現如今看來,銀行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根據《商業銀行法》,商業銀行在債轉股的情況下持有的實體企業股票,需要儘快清理減持。
公司市值激增,股民開心的是鹽湖股份"起死回生",害怕的是如此高的估值下,未來股民是否能"追捧"?這種無論在財務上還是股票市場上,都起伏巨大的企業值得股民信任嗎?其中的不確定性還是較大。
公司剩下的"鉀+鋰",到底有多優質?
根據破產重整後的規劃,鹽湖股份再次上市後,公司的業務集中於鉀肥(氯化鉀)和碳酸鋰。其中,氯化鉀是鉀肥裏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鉀是農作物生長的必要肥料要素之一。
而碳酸鋰的運用分為兩種——工業級和電池級。被資本當作寵兒的是電池級碳酸鋰,因為鋰是鋰電池的核心原材料,隨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爆發,只有電池級的碳酸鋰能生產鋰電池。
2020年10月27日,工信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專家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顯示,203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比超過50%。這意味着碳酸鋰的需求會不斷增加。
根據鹽湖股份的2020年報,鉀肥(氯化鉀)業務佔總營收的比重則達到74%,而碳酸鋰業務只有3.8億元,佔總營收的2.73%,其生產的1萬多噸碳酸鋰為工業級。
2020年報顯示,報告期內,鹽湖股份2020年碳酸鋰產量達到1.3萬噸,2021年,2萬噸的電池級碳酸鋰業務已經開始投產(進度達85%),按此計算,2021年底,鹽湖股份的碳酸鋰產能達到3萬噸。對比同行業,這個數據並不是很突出。2021年,贛鋒鋰業(002460.SZ)的碳酸鋰計劃產能是4.05萬噸,天齊鋰業(002466.SZ)計劃產能是3.45萬噸,同樣都在擴產。
截至2021年8月19日,6個月內共有7家機構對鹽湖股份的2021年度業績做出預測,均給出積極的預測方向。新能源"賽道"也存在風險,鹽湖股份擴產的鋰業務能走多遠,還有待時間驗證。
責編:楊琳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