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就業韌性越來越強,就業迴旋空間持續擴展
十幾年前,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100多萬人就業,現在這個數字已提升到近200萬人。與以往相比,雖然經濟增速趨緩,但是經濟增長的就業含金量增加了
新經濟、新模式蓬勃發展,以共享經濟為代表的靈活就業人員達到2億人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陳燕
“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12月8日至1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做好就業工作。
千禧年前後,中國的宏觀經濟領域曾有一個判斷——中國的經濟增速儘量保證達到8%,以完成當年的城鎮新增就業任務。
而過去9年多來,在經濟增速不到7%的情況下,中國每年的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保持在1100萬人左右,每年均超額完成任務,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好於預期。全國城鎮新增就業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10月達到1133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回落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1~10月均值為5.1%,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這表明,在總體“穩”的基礎上,中國就業繼續向着高質量發展“進”。
“中高速增長也能保就業”背後,是中國就業韌性越來越強,就業迴旋空間持續擴展。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的多位就業領域專家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速處於中高速區間,經濟總量持續增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雙創”擴容就業崗位,就業政策調控有力,這些因素共同提升了中國的就業韌性。
2021年6月28日,在位於重慶巴南的東盟商品集採城內,主播和廚師正在直播 唐奕攝/本刊
經濟增速含金量高
解決就業問題,離不開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速的強有力支撐。
“我們計算過,十幾年前,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100多萬人就業,現在這個數字已經提升到近200萬人。”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説,與以往相比,雖然現在經濟增速趨緩,但是GDP增速的含金量不斷提高,這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更大的迴旋空間。
一方面是經濟總量。“我們的經濟總量大,盤子顯著擴大了。”莫榮説,2010年我國GDP增速為10.4%時,經濟總量是40.15萬億元,每年新增GDP約4萬億元。如今GDP增速是6%,經濟總量是100萬億元,每年新增GDP約6萬億元。GDP絕對值大於過去,能承載的就業容量也隨之增加。
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速。2012年至2019年,中國GDP增速在6%~7%之間,2020年受疫情影響跌至2.3%,但我國依然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9.8%,高於全球平均增速和主要經濟體增速。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趙文認為,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處於中高區間,這同樣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
“規模較大且持續增長的經濟總量、始終保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是我們即使面對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風險挑戰,依然對解決就業問題保持十足信心底氣的物質基礎。”莫榮表示。
產業升級拓增量
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吸納了更多就業人員,新業態新經濟新模式有效擴展了新的就業空間,“雙創”更激發了新的就業增量,成為中國就業韌性增強的重要原因。
其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吸納就業功不可沒。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0%。到2020年,這三個數字已分別變為7.7%、37.8%和54.5%。三次產業中,吸納就業能力最強的第三產業佔比持續提高,特別是其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生活性服務業,顯著增加了就業崗位。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認為,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正在加速向生活性服務業全面滲透,推動了養老醫療、體育健康、旅遊文化、教育培訓等高端生活性服務業的興起。服務需求的大幅上升,拉動了就業崗位的快速增加。
蓬勃發展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也在不斷拓寬新的就業空間。趙文表示:“2010年以後,新經濟新模式蓬勃發展,吸納了約1億人就業。”“電商、電競、泛娛樂等直播平台,雖然自身的員工數量不多,卻間接催生、帶動了大量的社會就業。”曾湘泉説。
近年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激勵之下,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快速增長,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就業渠道不斷拓展,逐漸成為增加就業的主力軍。
國務院新聞辦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市場主體數量從2012年的5500萬户快速增加到2021年7月底的1.46億户,年均淨增長超1000萬户,市場主體活躍度總體穩定在70%左右。“目前數量龐大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對促進就業有突出貢獻。”趙文説。
新業態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就業觀念的迭代升級,釋放出更多就業活力。“在與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相關的新經濟領域,勞動者自身就是創業者。撰稿人、演藝人員、網絡主播、美體教練、美容師、翻譯員等自由職業者和多重職業者,正依託新經濟獲得不菲收入。”趙文説,這些新就業形態正在帶動高質量就業不斷髮展。
就業優先調控有力
中央高度重視就業這一“民生之本”。進入21世紀,中國實施了積極的就業政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開始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國務院2012年批轉的促進就業專項規劃,首次提出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
從“積極的就業政策”,到“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再到“就業優先戰略”,我國宏觀政策對就業問題的調控針對性、有效性、精準度不斷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將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着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支持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穩定重點羣體就業,穩定脱貧人口務工規模,一系列聚焦促進創業的政策接連落地。
“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就業困難羣體等重點羣體的就業工作,有效為就業託好底。”趙文説,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減税降費、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良好經營環境,有利於拓展就業的增量,持續提高就業質量。
受訪專家認為,展望“十四五”時期,只要中國經濟總量保持穩定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結構性矛盾持續化解,我國就業總體形勢將繼續保持平穩,就業質量將穩步提升,更好強健“民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