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經理年收入超千萬?公募基金薪酬改革在即,業內人:年終獎還沒發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寧鵬
近日,某地方證監局的一份通知,在公募基金行業掀起軒然大波。
該通知要求,轄區內基金公司5月底前報送薪酬激勵約束機制的落實方案;還提出要抑制薪酬過高,增長過快,要有對少數冒尖情況的相關調控措施;各基金公司應通過2022年薪酬發放方案,報送2021年人均薪酬增幅比例,中位數及平均數、最高數與最低數的倍數等信息,並進行近三年薪酬等數據分析。
自1998年首批公募基金公司成立以來,公募行業一直位於人才金字塔尖,從業人員向來以高學歷、高薪酬著稱。伴隨行業全面發展,頭部基金經理和高管的薪酬,不斷走高。
公募或許不是人均薪酬最高的行業,但肯定是最“穩”的高薪行業。薪酬改革方案即將落地,一場行業颶風在所難免?
最“穩”的金領
薪酬高低與行業起伏,息息相關。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有些行業的高薪時刻已成雲煙,而有些高薪神話卻仍在繼續。
十年前,公募基金業便有人均收入過百萬的傳聞。一名長期負責基金審計的人士透露,華南某頭部基金公司2008年和2009年支付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分別約為1.5億元、2億元。對應150人左右的員工數量,人均年收入已站上百萬大關。
2020年,華夏基金股權轉讓,讓外界得以窺得行業領頭羊薪酬的冰山一角。2008年和2009年,該基金公司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分別為5億、6.69億元。按華夏基金在職人數估算,上述兩年,其人均薪酬和福利分別達130萬和124萬元。
人均薪酬高的前提,是人均創收高,盈利能力強。一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公募基金的營收規模和利潤體量雖然遠不如銀行、券商、保險,“但員工數量少,人均創收高、盈利能力強,這是高薪基礎。”
“公募基金從業人員收入高,行業應如何體現社會價值,這是大家討論比較多的。”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大眾眼中,高端製造業、戰略性行業的社會價值高,“但二級市場炒股票聽起來就不那麼‘高精尖’。”
業內人士對高薪情況也有反思。一家基金公司的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在目前大環境下,過度的、短期的激勵會引發各種短期行為,進而損害投資人利益。這名負責人認為,一些過度追求短期排名的做法,會使產品的回撤和波動非常大,並且誘發投資者在比較高的價位進行申購。
公募行業薪酬改革已在路上。“現在年終獎都還沒發,以往中後台的年終獎,在三四月就會結清。”一家華南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披露。
“原以為薪酬改革只會衝擊某些頭部基金經理。但作為一攬子方案,一些中後台高管已經開始找員工談話,這是一個信號。”上述華南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年終獎縮水,似乎已近在咫尺。
神話與現實
外界對公募基金天價薪酬的關注,一直沒有停息。
傳奇基金經理王亞偉的千萬年薪,曾被視為公募行業“天花板”。近年,頭部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迅速增長,高薪傳聞也愈發受人關注。
董承非自掏腰包,4000萬元自購,就可管窺頭部基金經理的高收入。知名基金經理蔡嵩松也曾被傳年終獎高達7000萬元。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否認了該傳言。外界猜測並非毫無根據:300億元管理規模,對應1.5%管理費,再加之基金經理15%的分成,如此算來即約為6750萬元。蔡嵩松公開表示,他個人資產都在房產上,甚至“有一些學區房壓力”。
“很多傳言都是假的,我們公司的薪酬制度是背靠背,我根本不知道同事拿多少錢。”滬上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2017年,太智聯合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基金經理税前年薪(包括税前年終獎)中位數為169萬元。太智聯合數據顯示,基金公司總經理平均税前年薪(包括税前年終獎)為511萬元,副總經理平均税前年薪(包括税前年終獎)為337萬元。
多起勞資糾紛將基金行業的績效獎金情況公之於眾。
2017年8月,中海基金前任總經理黃鵬離職,而後因遞延獎金未發放而與老東家對簿公堂。黃鵬年薪為138萬元,離職後並未拿到2015年專項激勵計劃獎金69萬元。長信基金前基金經理薛天,每月工資為税前8.33萬元。離職後,他向長信基金追討2016年度績效739.41萬元。
“一家獨大”的獎金分配機制也浮出水面。2015年,薛天所在的國際業務部,績效獎勵為187.62萬元,實際發放薛天的績效獎金就高達167萬元。此外,薛天稱2016年部門績效獎勵為850.11萬元,應發放薛天的績效獎金739.41萬元。薛天“討薪案”還披露了長信基金的獎金髮放節奏。在2016年一季末發放一部分後,大頭在2017年1月才先後發完。
國聯安基金的“討薪案”,則將該公司年終獎體系公之於眾。2015年,這家規模排名50名開外的基金公司,計提的年終獎高達1.35億元。該公司人力總監陳某索要的年終獎達739萬元,但後續將金額降低至160萬元。2015年,監察稽核部總監年終獎89萬元,風險管理部總監115萬元,人力資源副總監年終獎88萬元。
被平均的薪酬
“我們的客服人員每月基本工資才4000元。”一家基金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不過,中後台工作人員的薪酬也靠天吃飯,依據不同行情拿月數不等的年終獎。”
仍有人願意從頭部互聯網大廠跳槽到公募基金擔任中後台。劉燁(化名)曾在一家互聯網大廠任職,後加入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劉燁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薪酬超不多,但加班更少,何樂而不為。”
一家頭部基金公司的高管以高收入著稱,傳言副總經理年薪為3000萬-4000萬元。
“頭部基金經理的收入,對標私募基金經理。”某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以“公轉私”的基金經理林鵬為例,首日發行規模為150億元,按1%的管理費計算為1.5億元。“除去渠道分成,大幾千萬跑不掉。大頭還是行業慣例的20%業績提成,遇到牛市分分鐘財務自由。”這名業內人士説。
“倘若基金管理費與業績掛鈎,甚至基金經理收入與業績表現關聯,這沒有問題。業績出色的基金經理多拿點,業績平庸的基金經理少拿一點,才是王道。”某不願具名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薪酬水平和工作強度也相對應。”
中郵基金因已在新三板掛牌,是一個可探究的行業樣本。時代週報記者梳理,中郵基金掛牌新三板以來,高管平均年薪下降趨勢明顯。2016年,7名高管薪酬合計超過4000萬元,人均年薪近600萬元;2017年,7名高管的合計年薪已將至3877.68萬元,人均554萬元。2018年,中郵基金新增2名高管,9名高管的平均年薪進一步降至440萬元。2019年,其高管人均年薪繼續下滑,跌至190萬元。此後,該基金公司高管的平均年薪始終在200萬上下徘徊。
總體而言,盈利能力越強的基金公司,員工薪酬越高。“但究竟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是一個問題。”某華南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如何平衡公司發展和員工激勵機制,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