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皮革廠"十年出海路

"江南皮革廠"十年出海路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作者:郭照川,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出海浪潮已至,全球商機吸引着越來越多夢想家。 

本期我們將講述杭州桐廬一家歷經20年風雨起落的外貿工廠,如何在外貿市場風向變化,和海外客户需求變動之中成長與“淘金”的故事。

這家皮衣及皮革產品外貿工廠的創辦人林林(化名)告訴我們:“現在已經不再是靠生產大路貨就能獲利的時代了,很少有代工廠還在一味拼價格。”始終保持靈敏嗅覺,抓住機會轉型與平衡,才是長久經營之道。 

皮衣工廠20年,外貿情形日新月異

林林的皮衣外貿工廠,是典型的江浙地區“小而精”的民營工廠。

從事皮衣及皮革產品製造多年的他,也見證了這幾十年皮衣製品外貿出口的發展起落。

千禧年以來,隨着中國加入WTO和全球化趨勢加速,越來越多的民營服裝製造廠開始憑藉成本低廉、靈活代工的優勢活躍於全球市場。尤其是在蘇南浙北地區,逐漸累積了一批服裝皮具代工廠集羣,演化為地區性的小型“世界工廠”。

2001年初,積累了大量行業經驗的林林,終於下決心在浙江杭州桐廬辦起了屬於自己的皮衣工廠。

"江南皮革廠"十年出海路

林林家的製衣工廠。圖源:受訪者供圖 

在真正擁有自己的工廠之前,林林已經在江南地區的服裝行業摸爬滾打了10餘年。他曾經負責過外貿服裝廠的生產管理,也曾經負責過工廠的運營、設計、製版等業務線,在當地的服裝行業內積累下了很好的口碑。 

憑藉着良好的圈內口碑,工廠先是接下了海外客户的不少零散“加工單”。而後通過客户之間的相互介紹,工廠快速積累起了第一批固定客户。多年積累下,林林家工廠客户訂單已經遍及世界各地,承接過來自歐洲、北美、東亞國家日韓等地的皮衣製造需求。

二十餘年間,林林家外貿工廠生產出來的皮衣90%以上都是用於出口的“外貿貨”。“雖然也有一些內銷的單子,但主要營業收入還是依託於外貿。”林林告訴霞光社。

當時出口形勢和整體效益都極佳,國內人口紅利帶來的勞動力優勢也成為代工廠的有力輔助。

和當地許多其他服裝工廠一樣,林林的“皮衣工廠”整體上也是家族式經營。在外貿生意最鼎盛的時候,林林家的工廠擁有100餘名員工。工廠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基本都是附近熟悉的居民。這份工作不僅解決了附近居民就業問題,也為大家打開了新的收入來源。

"江南皮革廠"十年出海路

工作中的製衣員工。圖源:受訪者供圖

在這些年的外貿出海中,皮衣外貿工廠也扛過了許多困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海運過程中的成本與風險: 

每年的6月至9月是出貨旺季,一大批成衣漂洋過海被髮往歐洲。

由於海上航線時間較長,又趕上炎熱的暑假,許多通過集裝箱海運發往歐美大陸的貨品,都會因為運輸過程中悶熱潮濕的環境,在當地卸貨後會出現部分貨品黴變等品質問題。

在林林的同業夥伴身上,類似的“意外”還不止於此。例如,由於不同國家港口的衣物化學品檢驗標準存在差異,在上海港符合國際標準的服裝,運到阿姆斯特丹再檢測時卻會顯示“不達標”。

林林告訴霞光社,雖然當時外貿的貨物都是FOB(Free On Board)交易,也就是説出口方權責在發貨港口就做出交割。但對於這種當地卸貨時的突發狀況,不少中國外貿工廠都會遵守契約精神,以維繫和外貿客户的長期合作關係。中國外貿工廠會在商討後支付歐洲客户一部分補償金,好讓對方在歐洲當地找專業工匠做後期修復。

雖然創業歷經風雨,但林林的廠子外貿生意越做越好。靠着初期的盈利,林林在桐廬買下了一小塊地,蓋起廠房擴大規模,擁有了承接更大外貿訂單的能力。

時代變遷,告別“大路貨”

隨着人工成本和經營成本的上漲,這些年外貿工廠也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林林告訴霞光社:“事實上我們的外貿價格優勢已經不再,單純拼價格已經拼不過東南亞了,現在已經不是生產‘大路貨’的時代了。”

近十年來外貿出口形勢發生鉅變,東南亞成為擁有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的下一站,尤其是在三年疫情影響之後,林林工廠接到的歐洲客户的單子正在逐年遞減。

根據海關總署的公開數據,2020年疫情後國內的皮革出口額為680.7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1.6%。在國際疫情影響下,這是三十年以來中國皮革製品出口額第一次出現了雙位數下降。

此外,皮革行業也在環保呼聲下受到影響,許多真皮製品已經被人造革和新型面料替代。

隨着直播電商興起,皮革製品的設計和工藝也在革新。許多呆板的款式被迅速淘汰,工廠需要越來越多技術人員和設計師來進行風格創新,以適應電商服飾年輕化的需求。

走出生產“大路貨”的時代,就意味國內外貿出口型工廠要向更專業、高端、精細化方向轉型。

但向高端線的轉型很難一蹴而就,尤其在許多國際客户分外挑剔的“高要求”之下,廠裏的生產線經歷了一輪又一輪革新。

工廠合作過最典型的“高要求”客户,是一位日本老太太。

她是一家皮衣成衣公司的創始人,早年間曾在廣東東莞有一家制衣合作工廠,卻因東莞廠家的第二代繼承人不願接班,而不得不終止了合作。經此一事,老太太的訴求是希望找到一家穩定的皮衣合作工廠,繼續以往的中日皮衣外貿生意。

工廠方面自然是非常重視這位日本客户,由於廠裏沒有專門精通日語的人員,還專門請了浙江越秀外國語學校的大學生來做商務日語翻譯。而這批訂單的難點在於,客户方對於做工的要求非常高,已經遠遠超過了廠裏原本訂單的技術要求。

例如出口日本外貿單的針檢問題。針檢是日本單的常規要求,皮革在經歷多層縫合的過程中,不及小米粒大小的針尖很容易斷在衣服裏面—— 這類金屬頭一般都是很微小的,哪怕穿衣服的人都不一定能感知到,日本老太太卻堅持要保證完全沒有金屬碎片,才願意認可收貨。

又例如絲線在手工縫紉中的毛糙度問題。由於該客户訂單使用的縫紉線為光滑度較高的絲線,在手工製作中,製衣工人所使用的頂針光滑度不夠,就會把絲線劃出一點點毛邊,這些也都是那位日本老太太所不能接受的。

當時技術師傅們都覺得很為難,表示“我們十多年來做外貿都是用這個針,如果還不滿意真的是沒辦法了。”也有師傅從技術方面進行論證,認為針頭發脆是因為生產線選擇的針頭太小,但如果針頭太大,針孔也會影響衣服的美觀度。

日本客户的嚴謹令大家為難,但也推動着工廠的技藝向高端線邁進。過程中,工廠雖然花費了大量成本,換了一批又一批針,又花費大量人力來檢測金屬頭,但最終達到了國際高端客户所要求的質量標準。

"江南皮革廠"十年出海路

為適應高端線客户而更換的縫衣針

近年來,工廠衣服成品針腳的整齊度、線結的隱蔽度、純手工部分的一致性等多方面問題,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多元化轉型,直面考驗

“客户高要求有時候並不是壞事,品牌方和供應商其實是共同成長、相輔相成的。”林林對此頗有感觸。

雖然這些年不少民營小工廠,都在面臨着人才“斷檔”的焦慮,願意進工廠、進車間做技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林林家的工廠一直在培養技術人才。

例如廠子裏的一對80後夫妻,兩人都是工廠裏的精品樣衣技師,嚴格把控和優化了服裝的牢固度、硬挺度、光滑度等核心工藝。

“我們也有很多越來越高專業度的老師傅”。林林説,雖然技術越來越發達,但熟練工人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始終無法用機器替代。

工廠這些年一直堅持做真皮產品,質量工藝都有保障,這幾十年還積累了一批老客户,所以在激烈競爭之下依然能得到許多日韓、歐美高端品牌需求方的青睞。

但隨着外貿競爭更為激烈,海外客户對貨品的要求更高,承接非常大的外貿訂單量對企業資金、實力、成本的要求都很高,廠子面臨的資金運轉壓力很大。

工廠當下採取的策略是在外貿訂單的基礎上,以“短平快”的方式承接內銷和高端訂單。

供應秋冬季皮衣製品的海外訂單,一般來講會至少提前兩個季度開始生產。而應對國內秋冬季皮衣市場的內銷訂單,只需要提前一個季度甚至一兩個月開始生產,就完全可以滿足需求,對工廠現金流的壓力也小得多。

根據國內與海外訂單的時間差,林林和同事們這兩年開發出了一批可靠的內銷客户和合作方。工廠也重新作出了生產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廠裏的生產力資源,在外貿訂單的間隙,承接了不少內銷訂單。

"江南皮革廠"十年出海路

產品展示區。圖源:受訪者供圖

“現在內銷情況還是非常好的。”林林説,“我們在國內皮草服裝的零售和批發行業裏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這些訂單有些是作為服裝批發檔口供貨,有些是作為電商和直播平台工廠店的尾單銷售,甚至還有些是國內外知名品牌的代工。 

真正的外貿商家轉型方向,其實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策略,具體取決於研發能力、工藝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生產穩定性等因素的影響。

如生產力較為穩定,但本身缺乏研發能力的廠家,更多會向大規模供應商的方向發展。這類型廠家可以考慮廣泛接觸客户,承接來自品牌方的大規模訂單。

而另一類在研發和設計上有突出優勢的外貿小廠,則可以考慮轉型自有品牌方向,或是面向小眾精品訂單,甚至承接私人定製產品。

但無論是哪個轉型方向,工廠都要對自身的供應鏈、生產力、自主設計能力等有着客觀清醒的認識。

面對行業形勢的變化,林林家的工廠已經基本完成了“多元化轉型”:長期合作的外貿客户保障了工廠整體的運營和基礎收益;利用時間差承接的內銷訂單,又緩解了資金壓力與生產力浪費。

林林説:“做了這麼多年外貿,我們覺得中國製造想要真正在國際上站得住腳,還必須在質量上更進一步提高。比如説多與大牌合作、提高產品附加值,而不是一味拼價格。”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作者:郭照川,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94 字。

轉載請註明: "江南皮革廠"十年出海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