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平安 | 增持匯豐:“小我”還是“大我”?

另眼看平安 | 增持匯豐:“小我”還是“大我”?

近期,中國平安一次對匯豐控股的增持,引發了一些網民的疑問和口水戰。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中國平安9月23日耗資3億港元增持1080萬股匯豐控股股份,持股比例增至8%。

這一舉動隨即引來了市場的高度關注。中國平安在第一時間表示,選擇此時增持匯豐控股,屬於長期的財務性投資。

不過,這一市場操作舉動,卻意外引怨上身。有人將抄底增持與愛國賣國相提並論,似乎有些過度解讀,實有道德綁架之嫌。

尋根問底,這一論斷與匯豐較長一段時間的種種表現關聯緊密。

眾所周知,今年以來,匯豐頻頻遭遇“負面”,暫停分紅、大規模裁員、華為“構陷門”、洗錢風波,股價連續受挫。截至9月24日收盤,匯豐控股股價已下跌至28.3元,較今年初大跌50%以上,創下十年來新低。

面對匯豐在資本市場的大跌眼鏡,作為匯豐控股的主要股東,賬號浮虧已超400億港元。而選擇此時增持,抄底止損、攤薄成本可能是正常人的理解。這也與中國平安所言財務投資的説辭較為吻合。

因有中國平安的“救駕”,匯豐控股近一週的股份在紛紛擾擾中有所拉昇。9月30日,匯豐控股收於29.8元,較上一日稍有下跌。

回首此次部分吃瓜羣眾的論斷,無非是因為華為的財務總監事件而去抵制匯豐,而中國平安因為增持匯豐控股而成為另一個抵制的靶心。如果從推動匯豐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合乎市場經濟和資本運作的邏輯。

但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則或許有另一番判斷。

中國平安是本土化成長起來的綜合性保險金融集團,一旦成為匯豐控股第一大股東,勢必在匯豐控股中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未來主導匯豐控股經營的實力不言而喻。

也就是説,中國平安加碼匯豐控股,一方面有利於匯豐控股規範化經營,對於匯豐控股未來的發展產生更多正向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則進一步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繁榮, 意義遠超越增持本身。

也有網民表示,“沒有話語權如何實現國家利益”,“平安控股匯豐是有效遏制匯豐亂做事的有效方式”,“替國出手為國分憂”。

試想,如果有中國股東積極把控匯豐的經營,是否還會出現華為事件?前一階段,匯豐一位董事高管被換掉,這給中國平安主導匯豐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

中國平安的舉動,與其説是挽救匯豐而“賣國”,倒不如説是推動匯豐規範經營而“愛國”。

財務投資、抄底止損可能是為了“小我”,而規範匯豐發展、把控金融風控可能是為了“大我”。

順便提及一下,中國平安與匯豐控股還有較深的淵源。

早在2002年,匯豐控股耗資6億美元認購中國平安10%股份,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十年後出清。2017年,中國平安持有匯豐控股的比例超過了5%,隨後多次增持至7.01%。

中國平安幼小時,匯豐控股是中國平安的股東;中國平安變大時,中國平安反成為匯豐控股的第一大股東。在這種輪迴的結局中,透露出的不僅是企業發展的需求,更折射出中國企業實力與信心的強大。

“我小”時,外資為我所用;“我大”時,外資為我所控。

這或許是中國強大的寫照之一。

En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6 字。

轉載請註明: 另眼看平安 | 增持匯豐:“小我”還是“大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