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黑天鵝”,也要警惕“綠天鵝”

  在“黑天鵝”頻繁攪動國際風雲之際,又一個不可忽視的風險——“綠天鵝”,正迫使金融界繼續繃緊神經。

  “綠天鵝”是指氣候變化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2020年,國際清算銀行(BIS)在其出版的《綠天鵝:氣候變化時代中的中央銀行和金融穩定》提出了這一概念。BIS認為,“綠天鵝”與“黑天鵝”一樣,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但“綠天鵝”風險卻比“黑天鵝”風險更高階,它涉及環境、地緣政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同時,氣候災難將直接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

  “綠天鵝”風險主要包括兩類,一是物理風險,二是轉型風險。物理風險是指極端氣候可能對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造成損失;轉型風險是指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經濟低碳轉型,大幅度收緊碳排放等相關政策或技術革新,引發高碳資產重新定價和財務損失的風險。

  面對迫在眉睫的“綠天鵝”風險,部分國家央行和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着手氣候壓力測試,測量“綠天鵝”可能帶來的金融損失。據《財新週刊》報道,英格蘭銀行分析,氣候變化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會帶來43萬億美元的金融損失;荷蘭央行稱,該國11%的銀行資產已面臨較大的氣候風險。2015年,中國工商銀行率先開展氣候壓力測試;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也已對“碳交易-企業-銀行”的壓力傳導路徑進行研究。

  在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年度工作報告中對綠色金融政策的部署已將防範“綠天鵝”風險提上日程。這需要在各行各業建立更加系統詳盡的氣候信息披露機制,規範綠色金融標準、產品、市場體系,以及完善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政策,以應對“綠天鵝”隨時揮動翅膀。

  風險也時常伴隨機遇。2020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着經濟低碳轉型將為綠色投資領域帶來更多機會。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高碳企業將把更多目光投向綠色投資項目。碳排放權也將不斷拓展綠色投資的邊界。

  但作為新興的投資領域,綠色金融標準在國際尚未形成共識,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2020年,我國綠色債券目錄刪除涉煤項目標誌着我國綠色金融逐步與國際接軌,向重視氣候變化轉型。但在其他綠色金融標準方面,如綠色信貸標準、綠色產業目錄等仍需進一步完善。除此之外,碳排放權金融屬性、碳交易市場監管機制也有待明確。

  由氣候變化引起的風險決定了在這場鉅變中,沒有國家或個人可以作壁上觀、獨善其身。儘管“綠天鵝”風險難以預測、破壞力極強,但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可能是人類唯一力所能及的方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6 字。

轉載請註明: 除了“黑天鵝”,也要警惕“綠天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