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評:應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根本
今年以來,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鐵礦石、鋼鐵、銅等價格都創了歷史新高。大宗商品供需量大,為工農業生產和消費所必需,影響國計民生。
中鋼協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旬,全國鋼材市場八大品種噸鋼均價較去年同期漲幅達到75%。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5月中旬無縫鋼管等黑色金屬、液化天然氣、煤炭等大宗商品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其中無煙煤漲幅達17.5%。
大宗商品價格“漲聲”一片,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影響較大。我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原材料進口國之一,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增加了製造業生產成本,擠壓了企業經營利潤。
企業受到影響,進而也會影響居民消費。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很可能通過PPI向CPI傳導,抬高居民消費價格,增加居民生活成本。目前,國內消費尚未完成恢復至疫情發生前的水平,若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連鎖引起消費品價格上漲,很可能制約居民消費願意,影響消費對經濟穩定恢復的貢獻。
至於此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首先,我國率先恢復了經濟正增長,大量產品訂單從國外迴流國內,內需與外需同時擴張,提升了我國經濟運行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同時也推高大宗商品價格漲幅。
其次,為對沖疫情衝擊和恢復經濟,美歐發達經濟體實施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特別是美國出台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給全球市場帶來流動性氾濫,使得以美元為標的的各類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這是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在此情況下,包括供應商和客户在內的預防性囤積導致需求上升進一步刺激價格上漲。
再次,世界經濟呈現復甦態勢,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起到一定拉動作用。在國際疫苗接種不斷擴大和一些發達經濟體採取擴大需求的宏觀刺激政策作用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2021年世界經濟將增長6%。世界經濟恢復的前景在改善,提高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
此外,借漲價之機散播虛假信息進行過度投機炒作,擾亂正常產銷循環,也一定程度上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應對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要求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5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約談大宗商品市場的重點企業和相關協會,要求維護正常市場秩序。25日,“十四五”深化價格機制改革行動方案再次明確,要做好鐵礦石、銅、玉米等大宗商品價格異動應對,及時提出綜合調控措施建議,強化市場預期管理。
對企業而言,一方面應加大對風險管理工具的認識和使用,善於藉助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積極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風險挑戰,另一方面應苦練內功,通過技術、產品創新提高議價能力,除此,也應加強成本管理,以此消化原材料漲價成本。
此外,加強和完善我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通過優化健全體制機制、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有效銜接兩個市場,給國內企業創造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來對沖現貨價格不利變動影響的機會。
長遠來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有能力、有條件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根本。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如此,逐漸掌握大宗商品定價的話語權,從而更好應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衝擊。
(文章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