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發揮金融業的作用,進一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作為全國首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始終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專注服務普羅大眾和小微企業,紮實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工作。
聚焦小微企業,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王先生經營的紡織品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剛好五年,然而他從事紡織品行業卻遠不止這短短時間。
年幼時的王先生便受到父母影響,對紡織布料種類如數家珍。2008年以後,王先生先是在布料行業試水,慢慢將布料銷售業務從長沙做到了廣州。那時候的他還是單打獨鬥,常常一週輾轉幾個城市,就這樣一點一點將幾個城市的市場“啃”下來。在行業摸爬滾打積攢了經驗與人脈以後,2015年王先生成立了自己的紡織品公司。五年時間,公司從1個人發展到20人的規模。
面對今天多元化的審美髮展和新材料新技術的拓展應用,王先生希望能夠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持續投入,以期公司能夠走得更長遠。但從機器設備到研發團隊,從產品生產到業務拓展,每一個環節都需求資金的支持。
公司成立不久,王先生便遇到資金問題。後來隨着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用錢的地方只多不少,客户回款的速度較慢,無法彌補生產備貨的資金空缺。向親人朋友借錢,向信用社貸款,王先生都曾有嘗試。但是貸款利息相對較高,過程也不那麼方便,對王先生來説也是不小的壓力。後來經朋友介紹,王先生了解到微眾銀行微業貸。這一接觸,便成就了微業貸與王先生的長久緣分。直到今天,微業貸依舊是王先生的生意好幫手。
王先生公司的發展,也許是中國千千萬萬小微企業發展的縮影。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小微企業數量達到8000多萬家,數量大約佔到全國企業總數的70%左右,民營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帶動80%以上的就業。因小微企業“短、小、頻、急”的融資需求特點,而傳統金融想服務又難以服務到,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廣泛而客觀存在。
2017年底,微眾銀行以金融科技作為驅動小微金融服務的引擎,推出了國內第一個線上、無抵押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微業貸,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升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該產品依託微眾銀行的大數據風控、互聯網產品設計、互聯網科技與數字化營銷能力,具有線上化、無抵押、隨借隨還等優點,滿足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需求。
目前,微業貸已輻射27個省和直轄市,服務超過200個縣級以上城市,在這些地區,每14家企業中就有1家申請過“微業貸”。未來三年內,微眾銀行還將為新基建、生物醫藥、現代農業、智能製造、清潔能源、新材料、現代交通等30個重點領域產業鏈提供數字化金融支持,以支持鏈屬企業來帶動產業鏈提升穩定性與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針對廣大新興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微眾銀行推出了微業貸科創貸款,在傳統的抵押貸款、信用貸款之外,為科創企業開闢了融資新渠道,及時滿足企業擴大研發投入等需求。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微眾銀行沿襲“微業貸模式”的成功路徑,藉助大數據風控技術,依託“數字化”、“線上化”、“智能化”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實現了與供應鏈主體小微企業的直接對接。
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表示,微眾銀行的服務對象絕對不會偏離普惠領域,未來將繼續延伸產品的覆蓋、延伸客羣的覆蓋,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服務好普惠客羣。
精準幫扶,助力“六穩”“六保”工作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以後,微眾銀行充分發揮科技和線上無接觸服務的優勢,以微業貸和供應鏈金融等產品為依託,積極支持小微企業和長尾客羣復工復產,在“增量、擴面、提質、降本” 等方面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紓困舉措。
在疫情發生後,微眾銀行迅速通過線上方式開展工作,保障金融服務渠道暢通,於2020年2月13日率先推出了延期還款措施,為很多陷入困境的小微企業帶來了希望。同時,率先推出3個月還息不還本等措施,進一步緩解小微客户因疫情帶來的壓力。
疫情期間,王先生的公司一度面臨沒有訂單、產品積壓、倉儲壓力大等多個問題,資金非常緊張。適逢微業貸推出的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和推遲還款的政策,一時間王先生如釋重負,穩穩度過了“危險期”。
此外,微眾銀行還對湖北、廣東、河南、浙江四省提供了專項貼現降息政策。對於受疫情影響在微眾銀行進行貸款的新客户,也提供了利率優惠;對於醫藥等防疫、抗疫相關行業客户,及時提高授信額度,切實為他們解決資金困難。
疫情防控常態化後,微眾銀行堅持對小微企業的支持政策,運用央行專項再貸款再貼現的政策工具,以及政策性銀行轉貸款等途徑,助力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央行支小再貸款政策出台後, 微眾銀行迅速制定了相應投放計劃,在原有小微企業貸款的基礎上加速投放,利率在低於“LPR+50BP”的政策要求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加權平均年利率低至3.6%,真正讓利給小微企業。
據介紹,截至2020年9月末,微眾銀行運用支小再貸款投放貸款餘額逾20億元,惠及4800餘户小微企業,平均每億元覆蓋小微企業達230家,支小再貸款的運用,也對微眾銀行擴大小微貸款“首貸户”的覆蓋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微眾銀行與政策性銀行優勢疊加、能力互補,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槓桿效應,與中國進出口銀行深圳分行及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分行達成了共計50億元的“轉貸款”合作,用於微眾銀行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截至目前,發放貸款已經覆蓋超過1萬家小微企業。
堅守合規,防範銀行金融風險
面對國內外複雜局勢,金融監管部門反覆強調嚴守金融安全底線。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銀保監會將把防範風險作為金融業的永恆主題,毫不鬆懈地監控和化解各類金融風險,強化金融法治,完善長效機制。
“金融的核心在風控,普惠金融的風控更是重中之重、難上加難,傳統風控模式直接用於普惠金融,效果表現不佳。”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指出。微眾銀行另闢蹊徑,利用自身優勢,針對自身產品特點, 探索出一條大數據風控之路。而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集中爆發,為普惠金融風控領域相關痛點的解決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運用金融科技建立線上風控。面對複雜嚴峻的市場環境,微眾銀行持續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大數據風控體系,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持續開發和完善各類風控規則、策略、評分卡和內部評級系統,累計建立超過400個互聯網大數據、徵信和反欺詐等系列風控模型以及超過10萬個風險參數,將AI技術運用於聯合建模、電核錄音質檢、風險管理名單等風控領域,發揮了對信用、欺詐等核心風險的識別和監控作用,有效提升了內控能力和效率。
除建立全線上風控體系外,微眾銀行通過與各類O2O平台的廣泛合作,將風控觸角延伸到線下場景。基於線下場景和植入於內控流程的風控手段,從身份識別、欺詐排除到信用評估、貸中監測、貸後管理的各個環節,將線下資源有效地組織起來,形成與業務流程和客户體驗有機結合的全流程風險管理。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微眾銀行堅持審慎的風險偏好政策,在行業內率先將資產質量的不良貸款標準由逾期90天改為60天。2019年,微眾銀行不良貸款率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為微眾銀行持續擴展普惠客羣的覆蓋面和優化定價創造了空間。
探索金融扶貧,服務“鄉村振興”
2020年脱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國脱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2021年,站在新十年的節點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階段,成為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要任務。
過去幾年,微眾銀行藉助其互聯網銀行的特性,及自身金融科技的優勢,通過微粒貸金融扶貧項目,融合產業協同發展,變輸血為造血,實現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微粒貸金融扶貧項目探索了“互聯網+金融”扶貧新樣板。
微眾銀行通過微粒貸產品與合作銀行進行支持扶貧攻堅,通過將微粒貸業務核算落地的方式,定向為貧困縣貢獻税收,形成了微粒貸金融扶貧項目,助力各地扶貧攻堅工作。截至2020年12月底,微粒貸 “金融扶貧項目”已正式落地全國42個貧困縣(其中國家級32個),項目總計為貧困地區貢獻增值税税額約14.53億,有效支持當地脱貧攻堅。
在開展扶貧金融的同時,微眾銀行持續做好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微眾銀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金融助力鄉村振興、脱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助農惠農,上線相應農業金融產品,為推動“三農”經濟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踐行社會責任,普惠金融安全便捷
作為一傢俱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微眾銀行還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在普惠金融、服務小微、保障特殊客羣的合法權益、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慈善公益等方面踐行社會責任。
早在2016年,為服務聽障和有語言障礙人士,微眾銀行在業內率先組建了一支專職手語專家服務團隊,通過遠程視頻以手語方式核實客户身份和借款意願,使得聽障和有語言障礙客户同樣能夠享受到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
從2019年開始,微眾銀行以“金融科技,向善而行”的理念為指引,充分利用自研前沿技術手段,推動無障礙金融服務全面升級。2020年10月15日,微眾銀行App無障礙服務成果發佈,通過採用光線活體、AI語音合成、加速度傳感器、實時圖像處理、震動傳感器、人臉邊緣檢測等技術,為視障用户提供個性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務,極大地提高視障客户羣體的生活便利度,享受手機金融服務。
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新起點,微眾銀行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更加穩健、更加均衡、更可持續的發展態勢,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昂首闊步奮進在“普惠金融”的征程上。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