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理財子能否靠FOF“突圍”?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財經

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銀行理財產品正式迎來產品淨值化時代,權益類市場逐漸成為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方向。在此背景下,通過FOF產品間接買入權益產品成為理財公司“突圍”的重要方向。

4月6日,老虎財經發現,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底,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共存續 FOF型理財產品215只,存續規模為1536億元,同比增長61.34%。

其中理財子公司儼然成為銀行FOF類產品中的“主力軍”,產品規模佔總規模的78%。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銀行理財子偏愛FOF產品,探尋背後的關鍵原因,則是希望通過FOF切入權益類市場,在產品淨值化的背景下分一杯羹。不過,理財子公司做FOF不僅需要在投研水平上提升,同時也要面對公募基金髮力FOF的競爭。

理財子成FOF產品“主力軍”

自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後,FOF產品迎來了一波爆發潮。

近年來,FOF深受金融機構的追捧,銀行自然也不例外,其中作為後起之秀的理財公司一步步成為發行FOF產品的主力軍。

據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共存續FOF理財產品180款,其中國有理財子是發行產品的主要來源,佔比達54.4%。

在國有理財子公司中,工銀理財遙遙領先,共有62款FOF產品;建信理財次之,共有29款FOF產品;隨後便是中郵理財,共有14款FOF產品;農銀理財FOF產品發行數量為6款;中銀理財則僅有1款FOF產品。

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在不斷髮力,FOF產品發行數量在2020年末開始大幅增長,其中信銀理財“一馬當先”,截至目前,產品發行數量達42款;緊接着便是招銀理財,共有10款FOF產品。

此外,城商行也紛紛涉足FOF領域,像徽銀理財有5款產品,寧銀理財有4款產品,蘇銀理財有3款產品等。

靠FOF產品“突圍”?

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2022年銀行理財產品正式迎來產品淨值化時代,權益類市場逐漸成為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方向。其中發行FOF產品便是銀行間接參與權益類市場的一種方式。

比如寧銀理財,在2021年發佈的3只權益類產品均為FOF,分別為寧銀理財寧耀權益類穩健價值FOF策略開放式產品3號、寧耀權益類優質成長FOF策略開放式產品2號、寧耀權益類全明星FOF策略開放式產品1號。

這3款產品的共性便是在前十大重倉資產中,除用以打底的部分現金資產外,其餘均為公募基金。以去年7月成立的寧耀權益類優質成長FOF策略開放式產品2號為例,產品現金佔產品資產淨值比例為19.96%,剩餘的9項資產均為公募資金,包括申萬菱信量化對沖策略、海富通改革驅動、申萬菱信新經濟等,總共佔比達34%。

寧銀理財並非個例,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末,FOF型理財投資公募基金規模佔比為47%,所投資的公募基金中有36.17%投向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規模佔全部資產的比重在17%附近。

眾所周知,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之後,尤其是理財子公司已然和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機構同台競技,要想不讓客户流失,理財子需要提升自身的權益水平。

但理財子權益水平一時難以得到質的改觀,因此轉而求其次,通過發行FOF投資公募基金進而參與二級市場,不失一種曲線救國。

銀行理財FOF與公募FOF同台競技

除了理財子發力FOF外,公募基金自身也在發力FOF。

理財子不僅要在權益產品上面對公募基金的競爭,在FOF上同樣也要面臨公募基金的競爭。

首先是業績,公募FOF與銀行理財FOF2021年表現不相上下。據華泰證券表示,2021年僅有少數幾隻公募FOF產品收益率為負數,所有公募FOF產品年平均收益為4.76%,而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銀行理財FOF產品近一年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78%。

拉長時間線來看,公募FOF的業績表現還是更勝一籌。據Wind數據顯示,從近三年時間維度看,有統計數據的11只公募FOF收益率均在10%以上,其中有4只基金收益率超過50%。如華夏聚豐穩健混合發起式(FOF)A截至去年12月31日,斬獲59%的收益率。

而自2019年三季度,第一隻銀行FOF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在0-5%之間的佔比為64%。可見銀行理財FOF還是以收益穩健為主。

在規模上,涉足FOF領域不足三年的銀行及理財子公司與成立已滿四週年的公募基金之間僅差一步之遙。

經歷規模縮減的考驗後,2018年之後,公募FOF步入正軌,時至2021年迎來春天,據廣發基金髮布的《FOF投資行為白皮書》顯示,公募FOF規模在2021年12月底已突破2000億元。銀行及理財公司不甘落後,自2019年三季度FOF型產品面世後,存續規模一度增長至去年年末的1536億元。

事實上,公募FOF規模的大增並非一帆風順。早在2017年9月初,華夏、南方、泰達宏利、建信、嘉實、海富通旗下6只公募FOF正式獲得證監會批文,標誌着公募FOF應運而生。

然而,首批6只產品的表現並不如意,大部分產品規模都出現大幅萎縮,有的甚至淪為迷你基金。其中嘉實領航資產配置混合型(FOF)、建信福澤安泰混合型(FOF)截至去年年末規模均不足2億元,泰達宏利全能優選混合型(FOF)總規模更甚,僅為0.16億元。

據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首批的6只公募FOF總規模不足50億元,比成立時總募集規模超160億元萎縮七成。

經過多年的“內功修煉”,基金機構已建立起成熟的投研體系,擁有分工明確的投研團隊,投研實力較為突出。

而銀行理財子依靠母行在信譽、資金、客羣等方面擁有眾多天然優勢,但作為資管行業的“新兵”普遍缺乏對於資本市場的投資研究,缺乏專業的投研團隊,沒有完善的風控體系,從而導致理財公司在權益投研能力水平上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