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的三重挑戰

中通的三重挑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霞光社

9月29日上午,中通快遞(以下簡稱“中通”)正式在港交所掛牌。這是繼2016年登陸美股後,中通的二次上市。

此次,中通發行價為每股218港元,迴歸港股上市首日高開11.93%,報244港元,市值一度達2070港元,這一數字遠超除順豐外的一眾快遞公司。

中通的三重挑戰

中通成立於2002年,在通達系(中通、申通、圓通、韻達)快遞中起步較晚。憑藉率先開通省際長途班車、“半直營化”改革等一系列提效率、降成本、擴規模的動作,從2016年開始,中通逐漸取代申通,市場佔有率躍居第一。

根據財報,2020年第二季度,中通業務量為45.95億件,市場份額達21.5%。“我們是中國規模化快遞企業中最年輕的企業,也是通達系中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在招股書中,中通這樣介紹自己。

從某些維度來看,中通確實是目前通達系的龍頭。但在這個同質化嚴重、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中,想穩坐頭把交椅的中通一方面要進行頻繁的資本動作以迎接接下來更加殘酷的價格戰,另一方面更要面臨無法迴避的重重挑戰。

01 毛利下降,營收承壓

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通毛利為2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0億元減少了14.5%。同時,毛利率從30.3%降至25.1%。對此,中通表示,其原因為競爭加劇以及新冠疫情爆發影響下,單位生產成本提高、整體每包單價下降。

其中,行業競爭加劇下的價格戰成為影響毛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2016年至2019年,中通的毛利連續出現下滑,分別為35.1%、33.27%、30.47%、29.9%。但毛利率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在中通的預期之內。甚至可以説,中通主動通過毛利減少,同時配合單票收入降低(2019年單票收入為1.72元,同比下降超10%),換取市場份額的提升。

中通的三重挑戰

與毛利和單票收入的降低相比,2016年至2019年,中通的市場份額一路上漲,分別為14.4%、15.5%、16.3%、19.1%。到了2020年Q2,中通成為了唯一一個市佔率超過20%的快遞企業。

打價格戰讓中通吃到了紅利,完成了作為行業後來者的逆襲。但持續的競爭無疑也讓了其營收增長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通收入為103億元,同比增長僅0.3%;淨利潤為18億,減少10.9%

這也讓中通面臨着營收上的巨大挑戰。2020年上半年,行業市佔率第一的中通的淨利潤雖位居通達系首位,但遠不及順豐的34億元。

中通的三重挑戰
02 成也電商,憂也電商

中國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電商行業的驅動。中通能夠崛起也因為其享受到了阿里系、拼多多等電商平台發展帶來的紅利。

2008年3月,中通正式接入到淘寶推薦物流平台,據董事長賴梅松回憶,上線首日公司全網業務量較前一天直接翻番

2018年,在中通運送的85億件包裹中,電商佔比達到85%,散件、商務件加上微商佔比約10%。現在,電商的佔比要更高。中通在招股書中表示,2020年6月,其總包裹量中有90%以上來自電商平台

電商為快遞企業帶來了量大且較穩定的訂單渠道。但對中通來説,過高的電商訂單佔比也存在着隱患。

首先,相較於C端散件,來自電商的票單價格相對較低,利潤空間不高。其次,與電商平台的深度綁定也讓快遞企業本身陷入被動。

2018年5月,阿里巴巴和菜鳥網絡宣佈,向中通投資13.8億美元,持股約10%。根據招股書,目前阿里巴巴對中通持股比例為8.43%,是第二大股東。

這次合作的達成,讓中通享受到前者給予的流量傾斜。但一定程度上,也相當於中通被整編入阿里巴巴和菜鳥網絡的價值鏈一環,喪失了一定的主動權。

中通的招股書提到,為了維持並促進與阿里的合作,中通必須使用阿里生態系統中各參與者的需求及規定,例如採用菜鳥網絡發起的電子面單,而這類需求及規定可能增加中通的業務成本並削弱其與終端用户的聯繫。

並且,雙方的關係並非十分親密,也不具有獨特性。目前,中通之外,阿里巴巴也已接連入股“四通一達”中的其他公司,分別持有百世33%、申通25%、圓通22.5%、韻達2%的股份。這意味着,中通並不是阿里巴巴唯一可選擇的合作對象。

“阿里巴巴亦已向並可能在未來向公司的競爭對手投資。或會出於商業原因鼓勵其平台上的賣家選擇若干其他投資對象而非我們的服務。”中通在招股書中指出,阿里巴巴將來可能還會建立內部派送網絡為其電子平台提供服務,這些情況都將對其業績帶來重大不利影響。

03 增速放緩,下一個增長點在哪裏?

事實上,過去一段時間裏,中通還面臨着增速放緩的壓力。

中通的三重挑戰

在業務量方面。2019年,中通業務量為121.2億件,同比增長42.3%。雖然仍保持着較高的增長,並且高於行業平均增速(25.3%)。但將時間拉長,中通的業務量增速實際上正呈現下降的趨勢

在收入方面。2019年,中通業務收入達到221.1億元,同比增長25.6%,而在2018年,這個數字為34.79%。

當業務量和營收的增速放緩,想真正和通達系拉開差距,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實現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提升的中通就必須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中國一定會誕生市場份額30%乃至超30%的快遞企業,這是必然的。”賴梅松在9月的一次公開場合這樣説道。

而為了實現這點,中通動作頻繁。去年,中通開始試運營航空貨運高端時效產品“星聯航空時效件”,意在對標順豐、搶佔高端快遞市場。

此外,農村和國際市場被中通視為快遞業務未來的增長點。“我們港股募資投入的主方向也會是在農村和國際物流的基礎設施和產能提升,以激活農村市場、開拓國際市場。”賴梅松在近期接受採訪時表示。

實際上,2015年,中通控股的中通國際已上線,專門從事國際物流、國際包裹業務、跨境電商出口或進口業務。對重本地運營的快遞業務而言,中通的出海業務或許還有待進一步推進。

但現在,留給中通小步試錯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競爭逐漸白熱化的快遞行業正迎來新的變數:順豐通過推出順豐捷達,以加盟模式快速拓展市場;京東物流正式對外開放,入局賽道;圓通也在近期宣佈擬定增募資不超過45億元,進行新一輪的糧草補充。

戰況依舊焦灼。哪怕成功迴歸港股、獲得98億的彈藥,中通也遠沒有到舒一口氣的時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7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通的三重挑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