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大漲 三一、徐工、中聯重科投哪家?
作者 | 陶冶
閲讀所需約6分鐘
工程機械與下游基礎建設投資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也使得板塊具有明顯的週期性,最為明顯的例證就是2008年“四萬億”漫灌後的3-4年間,工程機械板塊受益於下游需求強勢走高,業內各家公司股價、營收雙雙創下新記錄。
以挖掘機為例,2020年前九個月我國共銷售挖掘機近24萬台,同比增長32%,超過了2019年全年數量,第三季度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57%,增速遠超預期。臨近年關,行業全年正向增長的大局已然敲定。
銷量大漲原因
工程機械國產化率以及出口依賴度較低助力了產品放量。
首先從宏觀大環境來説,得益於國內對於疫情的得力控制,社會整體經濟活力恢復喜人,以經理人採購指數(PMI)來看(此處只選取製造業相關數據),經歷了年初停工停產風波後,PMI指數在2020年2月一度降至35.7,遠低於50的榮枯線水平,但自2月後PMI指數穩步上升,3-11月該項數值始終保持在50以上且同比均呈現正增長,體現了企業強勁的購買力需求。
第二,除了宏觀數據與環境為產業復甦提供支持外,政府投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疫情和貿易戰的大環境下消費及出口受到影響,截至2020年10月數據,年內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比始終低於去年同期,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只是在8月才“扭虧為盈”同比轉為正向增長。
而工程機械行業面向的基建、房地產等相關行業中,基建行業又是佔比最高,約佔45%。雖然近年來減税降費等一系列操作為地方政府財政增添了壓力,但得益於新基建概念的持續發力,加之中央針對性的疫情專項債以及及時對地方税收留存比例以及赤字額度的調整,極大地提振了地方政府“投出去”的信心。
第三,工程機械排放國標的更新帶來了一大批更新換裝需求,儘管相關法案與徵求意見稿早就發佈但整改的最後期限卻落在了2020年,大限將至,各家建設單位換裝壓力倍增。
最後,工程機械國產化率以及出口依賴度較低助力了產品放量,近年來國產挖掘機市佔率逐漸提高,截至2020年10月已達近70%,相比之下美、日、韓等國的佔有率逐年走低,目前僅有14.14%、8.02%和8.82%。同時海外仍深受疫情影響需求,放量不足,但國產機械境外市場佔有率較低並未受到較大影響,三一重工海外佔比最高達到13%,中聯重科、徐工海外佔比均不到10個百分點。
三巨頭投哪家?
在三巨頭中誰搭了板塊整體拉昇的便車?誰有真正的價值基礎?
國內工程機械領域的集中度較高,從營收層面來看,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機械三家就佔據了行業主要公司營收總合的80%左右,而且仍有進一步向頭部集中的趨勢。
首先看三一重工,公司年初至今累計股價漲幅已經達到80%有餘,如果從3月停工停產的絕對低點來看,公司至今漲幅已近110%左右。
良好的股價表現伴隨着的是亮眼的業績,2020年前三季度,三一重工收入734.24億元,同比增長達到24%;歸母淨利潤124.5億元,同比增長達到36%。公司淨利率水平也在2020年一季度後衝高至17%並順利維持,可見公司經營治理層面取得了較好成效,同時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經營現金流淨額達到110.24億元,達到同期最高水平,當前公司市淨率、市盈率(動)水平在5.12、16.45,是三巨頭中估值最高的公司。
三一重工的放量除了在上述基本面上的因素外,其在新零售層面也做了不少自己的嘗試而且效果斐然,以“三一全球購機狂歡夜”活動為例,活動在啓動8分鐘內定金額就突破了1億元,在挖掘機專場中,僅用200餘秒三一重工就成功銷售出17919台挖機,總價達117億元,可見公司對於線上新零售渠道的開發已經較為深入,未來在渠道端將會佔有一定優勢。
中聯重科的產品結構相對於三一和徐工略有不同,其產品佔比較大的主要是起重類機械且公司還兼營部分農機類產品。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52.44億元,同比增長42.48%;實現歸母淨利潤56.86億元,同比增長63.41%。公司淨利率水平在進入2020年後也成功站穩11%以上的位置,市淨率及市盈率(動)水平分別為1.61、9.84,可見相對於三一,中聯重科未來仍有一定成長空間。
最後,徐工機械是本輪普漲行情中最為受益的一家公司,在工程機械板塊衝高之前公司股價表現並不好,不過徐工股價表現十分震盪,年內累計漲幅不足10%。
如此股價表現主要是受累於業績壓力,公司營收受大環境影響也實現了增長,2020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共計512.87億元,但同比漲幅僅為18.61%,更嚴重的一點是公司增收並不增利,淨利潤前三季度實現24.34億元,同比降低了19%左右。主要原因在於公司大量減值計提所致。
近期徐工混改的答案臨近揭曉,公司擬通過存量轉讓和增資擴股方式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徐工集團未來持股比例將從全額持股降至不低於34%,這會全面改善公司在用人機制、激勵機制等層面的靈活性。
從市淨率及市盈率(動)角度來看公司目前分別為1.49和13.95,對比漲幅最大的中聯重科,雙方在估值層面相差並不大,徐工在混改完成後也可能藴含着中聯重科一樣的能量。
市場角度來看,各家訂單大部分均已排期至2021年一、二季度,在訂單充足營收走高的背景下,徐工應該也可以較為順利的完成自身的改革工作並吹響下一次衝鋒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