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
劉元春在論壇上發佈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下稱“報告”)認為,2021年全年GDP實際增速預計將達到8.1%。實際GDP增速將顯著高於疫前水平,第一季度增速預計達到11.4%,到第四季度下滑到5.4%左右,呈現“前高後低、逐季回落”的基本走勢。CMF年度論壇(2020-2021)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等團隊編寫。
報告認為,得益於有力的疫情管控方案與適度刺激的經濟紓困方案,我國經濟呈現下跌後迅速反彈的“V型反轉”,但距離“常態化”仍存在差距,存在服務業復甦較慢、工業發展未必可持續、企業應收賬款上升等問題。
劉元春表示,由於疫情使經濟增速下滑,基數較低,明年實際GDP增速將顯著高於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同時增速將逐季回落。
報告認為,下一步,應從更長時段、世界範圍來認識新冠疫情帶給宏觀經濟的影響,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定位不宜大幅度轉向,但政策的邊際調整必須啓動。
“目前的經濟復甦離常態化還有多遠?”劉元春在論壇上表示,按照常態化增長路徑進行核算,可以看到我國第二產業恢復很好,製造業、建造業、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反轉的現象甚至比常態路徑還要好。“但是存在工業發展未必可持續、企業應收賬款上升、資金積壓等問題,要思考工業復甦的進一步推動力。”劉元春説。
劉元春還補充道,相比於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距離疫情前的趨勢水平缺口較大。究其原因,第三產業既具有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特徵,還具有消費的接觸密集型特徵。他表示,特別是住宿、餐飲、批發等行業,在第一季度消費旺季承擔了較大的損失,儘管後來反彈加快,但離常態化增長軌道還有很大距離。
“明年可能(宏觀經濟)參數會大幅上揚,但是感受到的壓力更大。”劉元春稱,必須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復甦遠沒有達到常態化水平,很多問題會向後進行延續,例如微觀基礎動力不足、有效需求與供給恢復不對稱等。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集成電路、計算機、醫療器械等產品出口增速分別達14.9%、10.7%和48.2%。以人民幣計價,前10個月,中國出口累計同比增長2.4%,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強的正向拉動作用。
但是劉元春提到,主導今年經濟反彈的出口增長以及一些“疫情經濟”隨時面臨着一系列不確定性的衝擊。總體來講,我國經濟復甦的核心力量依然來自於超常規的疫情紓困政策,且具有強烈的不穩定、不均衡、不確定等特點。
除微觀主體積極性滯緩、財政效率較低外,劉元春還提醒關注我國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出現的發展分化問題,例如遼寧、內蒙古、黑龍江等省份雖然疫情不嚴重,但是仍出現了較嚴重的經濟負增長。
“政策救助力度不是成功的核心。”劉元春稱,很重要的是要把握全球經濟恢復不同步給我國帶來的戰略契機,新冠疫情作為一次“超級危機演練”,為我國未來發展提供了很重要的國民共識形成的基礎。
對於下一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報告認為戰略轉換帶來的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佈局、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佈局、國內大循環的暢通與短板的補足、擴大內需戰略層面的啓動等舉措將引發明年經濟主體預期的改變,同時也將替代非常規刺激政策成為需求擴張的基礎力量。
劉元春認為,明年外部環境的複雜化將使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壓力上揚,新經濟和高技術產業將為我國下一個階段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同時“保就業依然是很艱鉅的任務”。他總結道,提前穩住內部經濟循環基本盤是應對外部衝擊和大國競爭的核心基礎。
報告認為,2021年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轉換的第一年,而今年四季度是明年經濟狀況一個很重要的參照系,四季度經濟的常態化是我國明年經濟發展的關鍵。
“要搶抓疫情期間我國經濟率先復甦窗口期,全面擴大內需、縮小供需缺口,逐步迴歸常態化宏觀調控模式。”劉元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