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王煜全 來源|全球風口(ID:haiyinwangyuquan)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裏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10月29日,我在青島創新節的半島科創論壇上,做了一場演講《科技創新生態與城市發展》,探討如何能夠跟青島一起推動中國的科技創新。我覺得這個演講對於科技創新生態的建設會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所以今天就跟你分享這次演講上的內容。
改革開放四十年,解決了中國的發展問題,未來四十年,我們要解決一個真正的全球化問題。在和國際的對接上,青島有着獨特優勢,但如何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是我們需要一起來探討的。
丨產業生態規律
首先是打造產業生態的實操層面。以前我們吸引外資很簡單,找一個“世界五百強”榜單,找最好的企業就好了。但現在不同了,企業淘汰更替的速度加快了。1973-1983年這10年,世界1000強企業裏,有350家被換掉了。而2003-2013年這10年,世界1000強企業裏,有712家被換掉了,2/3的企業都是新企業。這意味着不是大企業輪流坐莊,而是不斷有新的企業成長起來,替換掉原有的大企業。而這些新成長起來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科技企業。
我經常往各地的產業園區跑,經常有負責招商引資的人跟我介紹引進了多少家世界500強。我就反問一句:是哪一年的世界500強?就算是去年的世界500強,今年也可能會掉出榜單。我們真正要做到的是吸引未來的世界五百強,今天弱小的企業在你這裏成長為未來的五百強,他跟你的關係就會更緊密。而吸引現在的五百強,付出的代價往往會更大。
對大企業的爭奪意義不大,還有個重要原因是:這樣的爭奪扶持不了一個產業生態。中美從貿易戰轉到科技戰就給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警示:逐點爭奪是無效的。我們在芯片產業裏爭奪大企業,最後形不成一個產業,而西方國家的芯片優勢來自於產業,而不是來自於某個企業。
前不久,英特爾公司以90億美元的價格把大連工廠以及閃存業務賣給了韓國的海力士公司。當初大連為了吸引這個工廠,確實花了不少的力氣,但是一個工廠不能帶動大連的芯片產業,結果Intel也不得不賣掉了這個業績一直不好的工廠。這就是招商的尷尬,盯着大公司,但是大公司也未必能帶動當地產業繁榮,反之,沒有產業生態配合,大公司也搞不好。
未來我們要考慮的不是引進哪一個大企業,而是應該考慮扶植哪一個產業。扶植企業看似容易,找一家有名的企業,用好的政策邀請它進來,但它來了也不一定能夠帶動產業。電動汽車產業龍頭不是特斯拉,因為他最核心的技術一直攥在自己手裏,並沒有開放給中國。而他需要的周邊配套是給傳統汽車的配套,中國早就有了。特斯拉是利用中國的產業鏈優勢成就了自己,而不是他成就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電動車產業,我們中國自己有足夠好的企業,真正的電動車龍頭寧德時代,因為電動車的核心不再是車,而是電池。引進一個企業龍頭帶動一大片,這是上一個時代的產物,下一個時代我們要研究整個產業生態是怎麼回事,哪個是核心哪個是輔助或配套,甚至有時候輔助比核心更重要。
所以就像我在前哨大會里提出的:科技產業生態的繁榮,主要不是科技問題,而是生態問題。這方面政府可以承擔更大的責任,因為如果政府能夠鍛煉出協調產業的本事,我覺得我們未來一定還會有四十年的輝煌,甚至更長。當一個產業生態繁榮時,會發現這一個產業裏,每一個環節上都有世界上最頂尖的企業,這才是真正長期可持續的不會被人卡脖子的競爭力,這是我們面向未來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丨企業成長規律
除了關注產業生態, 我們還要深入瞭解企業成長的規律。相比傳統企業,科技企業需要更加長期的支持,支持的力度也更大,面臨的風險大,但是給你帶來的回報也更大。
傳統企業沒有太強的科技屬性,是一步步發展,線性成長,所以比較好評估。但是科技企業就像蟬,蟬的生活習慣是在地底下生活好多年,一旦破土而出,就可以飛到很高的樹枝上,鳴聲也可以傳很遠。科技企業也是類似,前期有很長研發期,這一個時期沒有產品出來,沒有名氣和影響力。等企業成長起來的關鍵時刻需要有一個助力,那就是要擴產、上量,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這時候堅決地投資他,在未來某一天成功了,價值也會被極大的放大,信用也會迅速建立。所以這是科技企業巨大機遇的時代,也是考驗支持者眼光的時代,甚至考驗每個人的勇氣和毅力的時代。
對科技企業來説,量產非常關鍵。2017年底特斯拉麪臨量產危機,馬斯克好幾個月都住在工廠盯着產線,所有精力和資源都針對Model3量產的問題,到年底量產問題終於解決,在2018年1月份CES展上我就跟參展團的學員們説,特斯拉勝局已定。今天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之一蔚來汽車,現在還有人質疑蔚來的財務問題,但我認為蔚來基本也已經鎖定勝局,因為蔚來已經拿到了大筆融資,生產也開始順利上量了。
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從資本的層面上解決長期有效性問題。我拿青島當自己人了,所以説的很直率,很多地方對人員的考核指標比較短,我只在乎明年、後年能不能出成績,你五年出不了成績,就會有麻煩。這就導致最後彙報的成績看似很漂亮,但企業的税收數據並不好看。
實際上我們應該把對企業的支持放得更長遠一點。對於一個企業的扶植,不是用兩年三年,而是轉換成十年、二十年。以前一家企業從首輪天使輪,到VC,再到PE,然後上市,每一輪都會耗散企業管理層的精力。如果政策上能夠形成這樣一個機制,在這個十幾年的時間段把對企業的扶植打通,發展到不同的階段提供相應的資源,把支持做到位,形成持續的支持,企業就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業務就好了。一個好的創新環境的特點就是,讓企業能夠專注做他最擅長的事兒。
我們的芯片企業也拿了不少錢,但是為什麼沒有打造出生態呢?原因就是沒有從產業角度去做生態。看見哪一個是好的芯片企業,我就拿大錢給他,結果芯片企業的心態就是:我不能合作,如果我扶植一幫合作伙伴起來,這個補貼的錢就分流了,而我越説自己什麼都幹就越拿更多的錢。最終就導致了“豎井式結構”:比如華為從芯片設計到生產、應用全都自己做,阿里巴巴本來是需求方,做雲計算需要大量芯片,結果也是從研發到生產大包大攬。這跟全世界的發展趨勢是背道而馳的。
丨文化的重視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對文化的重視。在文化宣傳上,在開放性和包容度上,我們要加強宣傳,甚至要制定一系列的標準,讓更多的中國企業遵循這個標準。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國外有任何合作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特別敏感的地方叫利益衝突,簡單的説法是不能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不能既是賣方又是買方。比如,一家企業的一把手躲在資方後面投資收購國資的股份,又代表企業要求資方承諾不干預經營,既是甲方也是乙方,這就是典型的利益衝突。
不能有利益衝突,在西方的正規企業裏,已經融入到了企業家的血液裏面。一方面就是他不會犯這個錯誤,另一方面當你犯這個錯誤時,他特別容易上升到一個很高的警戒水平,甚至上升到道德問題,就不敢跟你合作了。我遇到過一個真事,一家國外企業進來,涉及到一款醫療器械在本地申報的問題,需要準備好產品的製造再申報,有一個本地的企業家,他本來是好心,跟老外説:“要不然你把散件拿過來,我假裝是本地製造的報上去,加快審批速度。”結果老外立刻腦子裏面紅燈就亮了,他認為這是不道德的,因為這叫做撒謊。在中國大家覺得好象沒有那麼上綱上線的事兒,在西方有紅線,是不能踩的。
我認為我們需要加強交流,我絕不相信中國企業家有道德問題,這是文化的誤解。文化差異很多時候是決定企業合作能不能走得很深的原因。企業合作當中沒有不出現磕磕絆絆的,因為有文化認同在,有一個共同的信任在,有任何分歧可以解決,就可以一起向前走。但一旦歸因成有道德問題就不可協調了。所以坦白講,這是我們現在相對比較欠缺的,那就是如何對照國際通行系統規範,總結出我們中國的一套系統規範來。這樣做第一可以讓國際更瞭解中國,讓他知道中國不是他想的那樣。第二就是可以建立我們的全球信用。
丨獎勵失敗
最後需要重視的,打造一個創新生態需要形成一個新的獎勵機制,獎勵敢於冒風險的人。幾年前,我和周其仁老師還有很多中國的企業家去美國參訪硅谷,當時硅谷的一位高管説的話特別發人深省,他説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最多做到不懲罰失敗,但硅谷這個地方是獎勵失敗。為什麼?因為當你失敗過,你能夠清楚的表達出你失敗的教訓,你會更容易拿到投資,獲得支持。所以在硅谷沒有人怕失敗,怕的是不敢去做事。因為當你沒有做事的時候你沒有信用,所以我認為我們要建立一套面向創新,敢於承擔責任的信用系統。開個玩笑講,比爾蓋茨如果今天破產,到青島來,我們政府要不要投資他?肯定投,畢竟人家有信用,只要給錢一定可以東山再起,這就是信用。
我們如何構建長期信用,而且是敢於擔責任,不怕失敗的信用,是這個時代的最大挑戰,也是我們最大的機遇,因為我們解決了信用問題,別人就一定願意跟我合作。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夠讓那些勇敢的、願意承擔風險的人得到更多支持,幫助他成功,獎勵他的嘗試,獎勵他冒風險,我覺得才是創新本質,沒有不經歷風險的創新。
昨天跟特訓營學員交流,我們學員裏面有很多是企業家,我説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沒有一帆風順成功的,一個都沒有,只是背後辛酸血淚我們不知道而已。最典型的是特斯拉的馬斯克,一次面對鏡頭時,他跟記者講為什麼做火箭?小時候他崇拜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但他做火箭創業時,一家媒體採訪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説馬斯克不可能成功,一個外行造火箭不可能做成。説到這裏馬斯克就直接掉眼淚了,他説因為我最崇拜的偶像不支持我,等到他後來真正成功的時候,阿姆斯特朗去世了,非常遺憾沒有見證馬斯克今天的成功。
創業者都有不知道的艱辛,創業者需要同路人跟他一起承擔壓力,一起負重前行。我們每一個支持創業的人就應該幫創業者承擔責任,承擔壓力。我認為青島可以打造一個支持創新的生態,當政府,資本方,產業各方攜起手來,有共同理念,有共同勇氣承擔這份責任,長期奮鬥,我覺得未來的創新一定能做成。
創業者都有不知道的艱辛,創業者需要同路人跟他一起承擔壓力,一起負重前行。我們每一個支持創業的人就應該幫創業者承擔責任,承擔壓力。我認為青島可以打造一個支持創新的生態,當政府,資本方,產業各方攜起手來,有共同理念,有共同勇氣承擔這份責任,長期奮鬥,我覺得未來的創新一定能做成。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
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全球風口(ID:haiyinwangyuquan),作者:王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