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近4萬億美元的投資機會,“碳中和”不僅僅是二氧化碳的減排……

當前,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也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峯,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4月17日下午,以“邁向碳中和新時代:產業變革與資本機遇”為主題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三角論壇舉行,多位專家和企業家探討碳中和發展規劃中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2030年之前會是高碳行業的增長窗口期嗎?】

會不會有人認為2030年之前還是高碳行業的增長窗口期?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北大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晉濤認為,有了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利用2030年之前的窗口期發展高碳行業的可能性小了很多。“在2030年之前一定會更加強調低碳工業,能源上更加強調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

從現在開始,目標就是要建立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實際上,中國不是沒有這方面的條件。“2012年,我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德國綠黨的首席經濟學家講德國的能源前景,到2050年基本上退出化石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支撐經濟發展。大家不要忘了,這背後的基礎是中國的技術,因為德國的光伏、風能設備都來自於中國。我前段時間參觀晶豐科技,全球第三大風機生產廠,風機銷往全世界30多個國家。我國的技術、設備支撐很多國家綠色低碳的發展,沒有理由不變成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主力軍。”

在徐晉濤看來,可再生能源要快速變成中國能源體系的主要能源,需要建設全國統一的市場,因為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空間分佈不均勻,有些是經濟發展地區,有些是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農村各家各户都有自己屋頂的產權,如果國家對於屋頂光伏的支持力度大一些,可以彌補煤改氣、煤改電工作中遇到的不足。

【堅持30年,非化石能源的佔比可以提高到約80%】

我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能否實現?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扎耶德未來能源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李俊峯給大家做了一道數學題。

我們在“十三五”期間,每年做2000億千瓦時的非化石電量,簡單地算,相當於6千萬噸標準煤的非化石能源。如果稍微努力一下,到“十四五”末期每年做到3000億千瓦時的非化石電量,相當於1億噸標準煤。如果堅持30年,非化石能源的佔比可以提高到80%左右。

李俊峯認為,這個技術是可行的,不僅提供了投資的機會,也給所有人提供了展示發展的機會。比如過去以石油能源為主,像中石油、中石化大企業在做,如果做光伏和分佈式能源,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做,成了全民智力和技術競賽。

【每年有將近4萬億美元的投資機會】

作為產業鏈以石油能源為主的中國石化如何應對挑戰?

中國石化股份公司副總裁黃文生介紹,他們在能源行業提出通過產業投資,打造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比如改變化學的生產辦法,形成生物質的產業鏈,提供生物質的燃料,解決一部分能源需求問題;圍繞電動汽車的產業鏈佈局投資,未來作為能源提供商,滿足電動汽車發展需求;中國石化在氫能產業鏈上也早有佈局,氫能的生產力達到350萬噸,在全國佔有的份額為14%,並提出未來5年將佈局建設1000座加氫站。

未來的“兩碳”到底有多大機會?“我們分析,每年有將近4萬億美元的投資機會。”黃文生説,中國石化資本在2019年戰略投資重塑股份,成為重塑股份的第二大股東。重塑在燃料電池領域發展很快,現在不僅在國內名列前茅,在國際上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力,公司的燃料電池技術已在全球範圍的商用車領域得到應用。對重塑股份的投資,是中石化投資佈局氫能產業鏈的典型代表。此外,中國石化也投資了光伏和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推動實現碳中和目標。

【如果162萬輛重卡都換成燃料電池會怎樣】

“去年,中國的重型卡車銷量是162萬輛,佔全球重卡銷量的44%。如果這162萬輛重卡都換成燃料電池重卡會怎樣?”重塑股份董事長林琦説,重卡佔中國道路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重塑股份2015年在上海成立,截至2021年3月底,採用重塑股份燃料電池技術的汽車在全球累計行駛里程已突破6000萬公里,在此基礎上,針對未來龐大的重卡領域應用需求,重塑股份正憑藉創新基因和可持續的研發能力,不斷進行燃料電池核心技術攻關。

林琦認為,“十四五”階段,發展氫能燃料電池需要關注四個事情。建立規模化制氫用氫的綠色能源體系;加氫站要基於場景需求進行投資;持續開發和驗證可以給用户創造價值的商業化場景;企業要突破技術研發,比如提高耐久性、環境適應性和低成本的關鍵技術。

今年,氫能被列入“十四五”前瞻謀劃產業,鉑族金屬作為氫燃料電池汽車使用的催化劑材料,也展露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投資前景。

“我們預計2035年會新增62噸的鉑金需求,全球目前的鉑金產量只有25噸。”世界鉑金投資協會亞太區負責人鄧偉斌認為,未來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有很多的機會,特別是國產技術替代的過程中,會給國內企業帶來很多的發展空間。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黃海華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黃海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67 字。

轉載請註明: 每年有近4萬億美元的投資機會,“碳中和”不僅僅是二氧化碳的減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