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中國居民中安排有家庭備用金的比例“極高” 理財偏好相對保守

中新社上海7月14日電 (記者 姜煜)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SAIF)14日發佈的《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顯示,受訪中國居民中安排有家庭備用金的比例超過七成,購買保險的受訪者比例也超過了七成。此外,中國居民的投資理財偏好相對保守。

此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螞蟻研究院和支付寶理財智庫,於2021年3月通過線上調研平台對支付寶活躍用户進行了問卷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20664份,樣本覆蓋中國各地區、各年齡階層、各行業的居民,其中75%的受訪居民年收入為0至20萬元人民幣、35%的受訪居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收入。調研內容主要涵蓋居民的“財務健康度”及“理財行為”兩個板塊。

本次調研發現,中國居民總體呈現一定的風險管理意識,但理財投資產品仍然較為集中,財務規劃意識有待提高。中國居民的風險管理意識主要體現在應急金和保險的使用普及度兩個方面。首先,家庭應急金或稱為家庭備用金,是主要為了預防家庭突發事件而預留的隨時可以取用的現金或者類現金,一般額度覆蓋3至6個月的家庭日常開支,調查顯示,受訪中國居民中安排有家庭備用金的比例高達72%,相對於部分發達國家而言,這是一個極高的比例。

此外,由於歷史文化和社會現狀的差異,中國居民還擁有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儲蓄率。

隨着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漸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比例正在迅速提高,但由於社保的普惠性決定其覆蓋深度尚不能滿足不同家庭和個人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隨着居民保險意識的不斷提高,商業保險逐漸成為社保的必要補充。此次調研中有76%的受訪者購買過保險,説明中國居民具有很強的風險管理意識。

調研數據還顯示,中國居民的投資理財配置最多的三類資產分別是:銀行存款、公募基金和股票。有64%的受訪者配置了銀行存款類資產,配置比例最高;其次是公募基金,佔比44%,對於公募基金而言,受訪者最喜歡混合型基金。調研報告指出,這些數據説明中國居民的理財投資偏好相對保守。

“在居民收入提高、城鎮化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促進下,中國居民投資理財的需求加速增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後的必然產物”,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在報告發佈會上表示。他並指出,當前,中國投資理財市場出現了“從實物房產轉為金融資產、從單一配置到多元配置、理財服務專業化、科技賦能資產管理”等新的趨勢。(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9 字。

轉載請註明: 報告:中國居民中安排有家庭備用金的比例“極高” 理財偏好相對保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