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放大數字化與金融結合的乘數效應

應放大數字化與金融結合的乘數效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盤和林

日前,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會議,要求加強對金融領域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針對性的問題研究,圍繞一系列重大課題,加大研究力度,增強政策儲備。其中的重大課題,包括“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

這是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首次提及“數字金融”。下一步,應採取切實措施,在加強研究的基礎上積極穩妥發展數字金融,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數字金融的概念提出較晚,從學界來説,將其歸納為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公司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融資、支付、投資和其他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從字面上看,與之前央行定義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定位比較類似。

然而,數字金融和互聯網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之間還是存在着一些差別,也正是這些差別才賦予了數字金融獨有的優勢。互聯網金融意味着金融服務仍然需要互聯網這個介質,重視的是互聯,即線上的撮合,金融科技則重點在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數字金融則不同,其是用數字化的手段來完成金融服務。隨着數字人民幣等業態的發展,互聯網這一介質也不再是必須,單邊、多邊貿易合作均可以通過多種數字化手段實現。

數字化與金融的融合,將會迸發出巨大的乘數效應。金融最本質的屬性是服務,數字金融乘數效應體現的第一個方面就是服務範圍的擴大,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體現就是賦能普惠金融發展。

普惠金融有着天然的困難,比如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這種風險與成本的可負擔性和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之間有着鮮明的衝突。數字金融得益於三大機制將可以很好地克服這些困難,分別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風控水平和普惠金融競爭性供給,乘數效應也正體現於此。網點線上化、服務智能化、信息處理高效化和庫化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消除了弱勢人羣和小微企業與金融服務間的障礙,基於信息的風險甄別和處理提升了風控水平降低了普惠金融的風險,而普惠金融服務的競爭性供給和一系列新業態的出現豐富了金融服務的盈利點,保證了服務的持續性。

其次,金融服務數量和質量同樣重要。因此,數字金融所賦予金融服務的全週期、定製化特點也將幫助金融服務提升一個台階。筆者很早就提出過,金融服務絕不是一錘子買賣,是貫徹企業全生命週期,針對企業不同階段資金需求提供差異化的服務。而傳統金融缺乏跟蹤性的數據獲取機制和智能的即時反應機制,因而只能將服務限制在很短的時間內。數字金融則不同,通過移動終端、虛擬服務中心等創造泛化的服務圈,顯著提升了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即時性。

如果我們再將視角放在產業,數字金融的乘數效應將可以幫助企業“脱虛向實”,避免傳統金融導致的產業空心化問題。

筆者認為,傳統金融往往會伴隨着資金的偽需求,就是實體企業衍生出的與生產無關的對資金的需求,這是導致金融資源空轉,是產業空心化的罪魁禍首。數字金融則能夠發現並滿足資金的真實需求。曾有學者調查,數字金融的發展可以從弱化企業預防性動機角度顯著降低企業金融化水平,這就是一個削減偽需求的過程,而同時能夠增加企業的生產性投入,這就是一個釋放真實需求的過程,其間金融服務實體的宗旨將得到充分的體現。

放眼未來,數字金融的乘數效應還將帶來舉一反三的效果,以金融數字化為基點,以開放為核心,將形成一系列的數字金融生態圈,從數字化科技發展本身,再到數字金融的場景、產品,以及所衍生的供應鏈金融等等新業態,這些都將深刻改變社會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6 字。

轉載請註明: 應放大數字化與金融結合的乘數效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