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報告披露完畢,知名投資機構高瓴在A股的倉位變動引人關注。
據Wind統計,高瓴二級市場投資團隊在三季度減持寧德時代、良品鋪子以及公牛集團,同時,從凱萊英、泰格醫藥、愛爾眼科和凱利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消失。
和一季度和二季度不同,三季度高瓴資本在二級市場主要是減倉,並無加倉。
過去,高瓴高度重視醫藥板塊,因此,2021年第三季度,高瓴資本在其重倉的醫藥股領域的大幅減持引發市場猜測。
1當年大手筆參與愛爾眼科定增2018年1月4日晚,愛爾眼科發佈《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上市公告書》。此次發行價格27.60元/股。公告顯示,高瓴出資10.26億元,認購本次定增六成的股票。定增完成後,“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HCM中國基金”持有愛爾眼科40860071股,成為愛爾眼科第六大股東。
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和2021年,高瓴多次加倉愛爾眼科。至2021年6月30日,“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HCM中國基金”持有愛爾眼科82168339股,為第六大股東。
在2021年二季度末,高瓴持有愛爾眼科超8200萬股,而2021年三季度第十大股東持股數量約2200萬股,這意味着高瓴在三季度至少賣出了6000萬股,甚至有可能幾近清倉。
近期發佈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愛爾眼科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15.96億元,同比增長35.38%;淨利潤20.03億元,同比增長35.38%;扣非淨利潤9.48億元,同比增長37.58%。
對於營收增加的主要原因,愛爾眼科宣稱是經營規模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以及醫療消費升級,導致診療量、手術量增長所致。
愛爾眼科業績增速亮眼。但從單季度方面來看,卻不甚理想。2021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2.48億元,同比下滑3.48%;淨利潤8.88億元,同比增長2.05%;扣非淨利潤9.48億元,同比下降5.38%。
對於第三季度營收同比減少,愛爾眼科解釋稱,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以及今年三季度多地又先後出現疫情反覆,對所在地醫院的業務開展造成較大影響。
事實上,愛爾眼科近年來的高增長,其中一部分要歸功於公司成功的併購投資。
自2014年開始,愛爾眼科參與成立了一系列的併購基金,並由併購基金組織新建或收購眼科醫院。併購基金旗下的眼科醫院,因為有愛爾眼科的參股和授權,可以使用愛爾眼科的品牌,但醫院的營收不納入上市公司。直到投資的醫院具有一定成長性後,愛爾眼科才會根據盈利情況從併購基金手中收購此類醫院。
這種模式的風險在於,高溢價併購往往伴隨高商譽。今年8月愛爾眼科收購日照愛爾、威海愛爾、河源愛爾、江門新會愛爾和棗陽愛爾部分股權項目,其中,愛爾眼科擬用3367.5萬元收購2021上半年淨資產僅8.95萬元的河源愛爾75%股權,溢價超500倍。
截至9月30日,愛爾眼科資產負債表中商譽金額已經高達41.26億元,其商譽值在總營收中佔比超過三分之一,而且一些併購來的醫院資產並非優良資產,愛爾眼科2021年半年報顯示,控股的漢中愛爾等7家醫療機構中有3家虧損,7家整體投資也為虧損狀態。
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質疑,愛爾眼科是否涉嫌利益輸送,是否存在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
此外,隨着上萬家公立醫院醫療與管理質量提升,尤其是在智慧醫療、信息化醫療的背景下,公立醫院的擴張潮將持續湧入,在這種情況下,民營醫院或將面臨一輪洗牌。
醫藥行業諮詢機構霍爾斯智庫認為,目前,公立醫院已經到了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的關鍵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力爭通過5年努力,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註重人才技術要素。
北京鼎臣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史立臣認為,“專科之所以能夠得到發展,最主要還是因為這些科室過去較少受到公立醫院的重視,成為了公立醫院的薄弱項,而民營專科醫院所提供的技術和服務超過公立醫院,或與之形成互補。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一些省會城市大醫院已經實現了從綜合科向專科醫院發展的道路,對於民營專科醫院來説是不容忽視的競爭力量。”
2不再看好CXO賽道?新藥研發流程漫長,環節複雜,製藥企業負責所有的流程則存在極大的不經濟性,流水線的拆解和專業分工就產生了外包的CXO(醫藥研發及生產外包)需求,包括研發外包的CRO、生產外包的CMO/CDMO。8月以來,高瓴連續減持CXO賽道個股。公開資料顯示,8月25日,高瓴從泰格醫藥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退出,而截至6月30日時,高瓴還持有750萬股,位列第10大流通股股東;9月24日,高瓴繼續減持方達控股2197.4萬股,持股比例從5.57%下降至4.50%;9月30日,高瓴又從凱萊英十大流通股股東退出,預計至少減持該股36%的股份。截至6月30日,高瓴還至少持有凱萊英220萬股,並位列其第6大流通股股東。消息面上,2021年7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佈公開徵求《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指導原則》指出,在藥物進行臨牀對照試驗時,一是應儘量為受試者提供臨牀實踐中最佳治療方式/藥物,而不應為提高臨牀試驗成功率和試驗效率,選擇安全有效性不確定,或已被更優的藥物所替代的治療手段;二是新藥研發應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為最高目標,當選擇非最優的治療作為對照時,即使臨牀試驗達到預設研究目標,也無法説明試驗藥物可滿足臨牀中患者的實際需要,或無法證明該藥物對患者的價值。這個《指導原則》被認為是CXO賽道的利空。
有市場人士指出,《指導原則》對進行me-too、me better類藥物研發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為它們下游研發外包服務商的CRO行業可能面對訂單數量減少等情況,或將因此“迎來結構分化”。東吳證券認為,當有BSC(最佳支持治療)時,應優選BSC作為對照,而非安慰劑。一方面,這使得創新能力更強,致力於Mebetter和Firstinclass藥研發的BigPharma與Biotech公司受益,同時也無形中加大了藥企新藥研發難度。此外,CXO賽道長期估值偏高。PE最高時動輒上百,近一年多來不少個股實現了翻倍甚至數倍漲幅。以高瓴減持的泰格醫藥為例,2021年7月1日,該股漲到了最高209元,而在2020年7月,其股價還在100元左右。3生物醫藥依然是高瓴重倉
雖然大量減持CXO企業,但生物醫藥仍是高瓴重倉。高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儘管近期高瓴二級市場投資團隊將持有A股市場上幾隻估值較高、發展成熟的公司做了調倉,但實際上減持的部分企業細分在CXO領域,高瓴在A股與港股市場對醫藥醫療企業仍有廣泛、深入佈局。公司仍在持續投資生物科技領域的醫藥公司,公司旗下專注早期投資的高瓴創投僅三季度在一級市場就對醫藥領域出手近十次,包括澎立生物、安渡生物、華輝安健、奕拓醫藥等企業。
三季度末,高瓴資本旗下的禮仁卓越長青二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持有安圖生物、麗珠集團、華蘭生物等。
此外,高瓴資本在生物醫藥領域也是動作頻頻。今年1月,高瓴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投資迪安診斷控股子公司凱萊譜,佔股比例為7.6%。2月高瓴出資5.03億人民幣,以每股145元的價格購買華大基因346萬股,定增鎖定期6個月。
高瓴調研了長春高新這樣的明星醫藥股。
恆瑞醫藥2021年中報顯示,“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HCM中國基金重回公司第十大股東。高瓴資本自2015年12月左右開倉進場恆瑞醫藥,一年內曾兩次加倉。從恆瑞醫藥公開的十大流通股東數據來看,2016年三季度增持到2193萬股,去年2020年退出十大股東。時至今日,高瓴資本持股4046.19萬股,持股比例0.63%。
據恆瑞醫藥半年報顯示,受國家和地方帶量採購的影響,公司傳統仿製藥銷售下滑。2020年11月開始執行的第三批集採涉及的6個藥品,報告期內銷售收入環比下滑57%。但是,今年8月31日,業內流傳《關於做好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協議期滿後接續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的相關文件通知。其中有不少對藥企參與集採更加“温和”的規定。
11月4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關於做好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協議期滿後接續工作的通知。通知稱,原則上所有國家組織集採藥品協議期滿後均應繼續開展集中帶量採購,不得“只議價、不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