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歆
9月17日,北交所明確個人投資者准入門檻:證券賬户和資金賬户內的資產日均不低於50萬元,參與證券交易 24個月以上,已開通精選層交易投資者的交易權限將自動平移。此前,精選層開户對於個人投資者相關資產的准入要求為不低於100萬元,由此可見,相較於精選層,北交所降低了投資者門檻。
總體平移精選層上市、交易、轉板、退市等基礎制度的北交所,為啥降低了投資者門檻?其中,最直觀的原因,自然是保障北交所從發行承銷到市場交易的流動性和活躍度。
“50萬元、24個月的投資經驗”,北交所的准入要求與科創板相一致。從近期科創板擬上市公司網上發行申購情況及中籤率公告來看,網上有效申購户已經超過了618萬户,也就是説,能夠達標“50萬元、24個月”的投資者數量不少於618萬户。而截至7月23日,新三板市場合格投資者是逾170萬户。即便不考慮達標投資者數量的自然增長,至少有448萬户增量投資者具備參與北交所的基礎條件。這無疑有利於保證北交所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畢竟,正是這些投資者和網下機構一起支撐起了目前科創板約1.87萬億元的流通市值和近期日均479億元(以最近五個交易日為統計口徑)的成交額。
北交所降低投資者門檻最現實的基礎,是其試點註冊制。
先後在科創板和創業板落地的註冊制,堅持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審核理念,通過審核問詢等多種方式,引導發行人“講清楚”,督促中介機構“核清楚”,保障投資者“看清楚”。此番對接北交所,註冊制保障了融資端發行審核的效率和質量,自然需要投資端匹配以充足的適格投資者積極參與,實現水平不斷提高的投融資動平衡。當然,這些具備一定資金實力和投資經驗的投資者,也有望在北交所進一步實現財富獲得感。
北交所降低投資者門檻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國經濟的科技創新能力。
北交所主要服務於“小而美”的創新型企業,這些企業多數處於成長期,在掛牌之前主要依靠自身的積累和創投資本發展。北交所降低投資者門檻,讓更多的投資者和資金能夠擁抱這些成長型企業,既能幫助企業獲得更有力的直接融資支持,又能幫助部分創投資金實現退出並轉入下一次孵化。正是這些接力式的融資服務,支撐起創新企業的每一步發展,支撐起中國經濟科技創新能力的每一次前行。
在筆者看來,北交所降低投資者門檻,不僅進一步暢通了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成長路徑,更是對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又一次提升。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