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張臉,都是一塊充滿生命力的畫布。只有擁有完美的膚質,才能讓藝術家在這張稱之為臉的畫布上創作出美麗的作品。”——植村秀
人們對“美”的追求愈發極致,導致了美妝個護行業擁有着多數行業難以比擬的高利潤率,因此在資本市場也誕生了不少新玩家。
這不,繼完美日記上市之後,又一家國貨美妝品牌向IPO發起衝擊:
值得一提的是,從A股到港股,上美集團IPO進程雖然一波三折,但它仍鉚足了勁衝刺“港股國貨美妝第一股”!
但目前上美集團還面臨着諸多問題,如鉅額的營銷費用受到關注和產品質量問題遭到投訴等。除此之外,其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也不容樂觀,上半年營收降31%,利潤縮水超六成,上市之路任重道遠。
作為成立近20年國產品牌,上美集團產品線老化也是其一直存在的爭議,在新鋭國產品牌衝擊下,重營銷、輕研發還能支撐多久呢?
壹
近年來,隨着民族自信提升,國潮湧起,國貨化妝品的聲量也在不斷擴大,本土化妝品企業接連上市。
10月5日,韓束、一葉子的母公司上海上美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美集團”)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朝着“港股國貨美妝第一股”的稱號發起攻勢。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時隔9個月後,上美集團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上美登上資本市場的迫切之心可見一斑。
要知道,2002年成立的上美集團,到如今已有20年的發展進程了。同時代的珀萊雅、御泥坊等均已成功上市,就連新一代年輕品牌完美日記母公司也在紐交所成功上市了,“藥妝第一股”薇諾娜母公司貝泰妮成功在創業板上市最高時市值超千億!
眼看同行們一個個在資本市場風生水起,上美集團怎會不眼紅,可惜上美上美集團的上市之旅卻有點坎坷:
去年2月,上美集團與中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意圖登陸A股資本市場,但最終並未成行;
2022年1月,上美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準備港股IPO,結果時隔半年後其申報資料又失效了;
如今,上美集團第三次衝關,再次遞表闖關港股IPO,成功與否,尚未可知,但終究是又離上市近了一步。
企查查顯示,上美集團在2015年之前名為“上海卡卡化妝品有限公司”,後變更為“上海上美化妝品有限公司”。在2020年12月,公司類型又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上海上美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單單從名稱變更中就能看出上美集團對上市的強烈渴望!
貳
時間上來看,上美集團謀求上市已經準備了數年。但儘管如此,其也仍面臨着諸多挑戰,包括大規模依賴營銷、輕研發以及消費者的不少投訴等等。所以,這“臨門一腳”對上美集團而言恐怕也很難邁進去。
相較於上美集團的名字,其品牌韓束、一葉子的知名度似乎更為響亮;
早年間,憑藉在熱門綜藝、電視劇的廣告投入,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已成為了家喻户曉的化妝品品牌,而上美集團正是這些品牌的母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上美集團2002年成立於上海,是一家國貨化妝品公司,主營業務包括護膚、面膜、母嬰、彩妝、洗護等品類的生產及銷售。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上美於2021年的零售額為人民幣75.6億元,於國貨化妝品市場的市場份額為1.7%,於中國國貨化妝品市場排名第四,前三位分別為百雀羚、伽藍集團和珀萊雅。2021年按零售額計算,上美於中國整體化妝品市場排名第十四,佔國內化妝品市場的市場份額為0.8%。
定位資本市場,已上市的國貨美妝品牌大多經歷了股價下跌、估值縮水的困境。上美集團在此時選擇逆勢上市,除了自身資金需求,底氣大概率還源於自身差異化競爭力。
上美集團分別在2003年6月、2014年10月以及2015年12月先後推出韓束、一葉子以及紅色小象三大品牌。此外,上美集團旗下品牌還有高肌能(BIO-G)、安彌兒、極方、Cosmetea等多個品牌。
叁
韓束全新定位“科學抗衰”,一葉子以面膜品類為突出特色,紅色小象瞄準了母嬰護理領域。從單個品牌收入來看,韓束為主力品牌,一葉子增長乏力、收入佔比下滑。
2019-2021年及2022上半年,韓束佔營業額的比例分別為32%、39.4%、45.1%和47.8%,逐年上升;一葉子佔營業額的比例分別為36.6%、29.8%、23.0%和21.0%,逐年下降。2019年至2022上半年,這三個品牌佔總收入的比例從86.6%逐步攀升至93%。
招股書顯示,2019年到2021年上美的經營收分別為28.7億、33.8億、36.2億元,經調整利潤分別為1.1億、2.6億、3.9億元。
2022年上半年上美的營收出現下滑,收入由2021年上半年的人民幣18.3億元減少至2022年上半年的人民幣12.6億元,2022年上半年實現經調整利潤為8390萬元。
毛利率方面,2019年至2021年、2021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上美集團毛利率分別為60.9%、64.7%、65.2%、66.6%及64.9%。
國內護膚品行業,一直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無論多大的品牌,進入化妝品生產銷售行業,或多或少都要從營銷上都要捲起來。或許是這樣,重營銷,輕研發也成為了靠營銷出圈護膚品牌的通病。
近十年來,無論是最開始的賣場營銷,還是現在的電商營銷、直播營銷,國內有不少化妝品品牌,更多的是靠當紅明星代言、熱播劇和綜藝廣告植入等方式從營銷端尋求迅速突破,而非靠產品力、口碑出圈。
而上美集團正是化妝品行業中的營銷大户之一,這點從銷售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也可看得出來。
肆
上美集團在銷售及分銷開支方面卻顯得十分闊綽,報告期內(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上美集團各期的銷售及分銷開支佔對應年度收入的比例均達到了40%以上。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上美集團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13.25億元、15.36億元、15.72億元及6.08億元,分別佔其總收入的46.1%、45.4%、43.4%及48.2%。在銷售及分銷開支中,營銷及推廣開支佔比超過60%。
研發投入方面,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上半年上美集團分別為0.83億元、0.77億元、1.05億元及0.59億元,分別佔收入2.9%、2.3%、2.9%及4.1%,與珀萊雅、丸美股份等同行業相當。
從結果來看,營銷手段確實是上美集團的收入的強有力保證,韓束及其同集團品牌一葉子,先後請過鹿晗、劉昊然、林志玲、謝霆鋒、楊穎、迪麗熱巴、佟麗婭、王子文等國內當紅明星代言和合作,並在多部熱門影視劇及綜藝中進行植入、冠名等營銷推廣,但都沒有真正沉澱下品牌價值,反倒是重營銷、輕研發的問題備受市場質疑。
對於上美而言,如何在低迷的業績增速下把握將多個新品牌推出市場的成本投入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Frost & Sullivan統計數據,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將達到14,822億元,市場前景廣闊。國內千億化妝品賽道如火如荼,當下行業面臨大洗牌,如何活下來並活得更好,各家公司都在發力變革。
當下,中國消費品牌來到了行業大洗禮階段,誰能在千億市場彎道超車,衝擊“港股國貨美妝第一股”,迴歸到根本比拼的是科研實力,這將成為國貨化妝品企業的下一個重要課題。
總之,有“富貴病”的上美集團,上市之路任重道遠!
參考資料:
《上美集團衝擊港股IPO,科研力鑄就核心競爭力》,南早網
《韓束母公司再衝港股,但主品牌老化問題還是沒解決》,界面新聞
《上美集團三次遞表港交所:困於營銷圍城,線下渠道成短板?》,港股研究社
《韓束母公司上美集團衝刺IPO:三年半營銷達33億元,靠明星和平替難成氣候?》,新浪財經
《韓束母公司上美集團赴港IPO:靠微商起家、年花10億做營銷,研發投入不足億元》,搜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