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梅爾·阿爾哈洛菲, 外交學院國際教育合作項目主任
近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紐約時報》、《福布斯》等媒體機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普華永道等非政府經濟組織都在積極關注中國經濟復甦的話題,大量分析表明中國已重振經濟,成功走出疫情危機。
圖梅爾·阿爾哈洛菲
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GDP呈正增長趨勢的主要經濟體,而歐美兩大經濟體則正在經歷經濟萎縮。歐洲經濟正處於嚴重衰退中,與2009年金融危機的情景相似,目前預計GDP將萎縮7.4%;美國GDP則可能萎縮5.9%。中國經濟在第一季度因新冠病毒蔓延收縮6.8%;隨後疫情得到控制後,中國企業紛紛復工復產,第二季度GDP實現增長3.2%。我們也看到,中國國內消費信心逐步提振,“雙節”黃金週證明中國微觀經濟政策已經產生效果,黃金週後發佈的數據清楚地表明中國經濟復甦正在穩步推進。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統計,黃金週期間旅遊收入總計695億美元,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
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快速復甦,主要得益於中國實施的強有力的經濟政策。2000年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確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積極參與國際貿易。2010年前後中國開始着力發展電子商務,搭建電商基礎設施,逐步實現數字經濟轉型。此後取得的一系列經濟成果,如阿里巴巴全球電子商務平台、支付寶電子支付等,也印證了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2015年以來,中國提供資金鼓勵初創公司發展,引領了21世紀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新興行業的發展,同時中國也培育了強大的消費市場,樹立了對政府經濟政策的信心。目前的中國已成功建立起現代型經濟,擁有一整套金融工具和技術手段,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與2009年一樣,中國擁有足夠的金融手段應對經濟危機,中國百姓也充滿信心,認為中國政府能採取適當的財政措施提振經濟。
中國決策者們也積極思考疫後經濟發展,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正如克里斯·巴克利(Chris Buckley)在《紐約時報》的分析文章中説的,“這意味着中國將擴大內需和推動創新作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引擎,同時將國外市場和投資作為第二經濟增長點。”據英國獨立研究機構TS Lombard首席中國經濟學家Bo Zhuang表示,中國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對某些國家逆全球化的回應,目的是要通過重構平衡,規避外部風險,在提升國內經濟動力的同時,深入推動全球供應鏈發展。(採訪翻譯:董橋、董茜、李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