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發佈的企業技能人才市場工資價位顯示,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的平均工資已經達到12.79萬元,比去年全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11.50萬元的平均工資還要高出一截。回顧近幾年的數據,這並不是一個新現象。
一些人感到意外:技術工人的平均月薪過了萬,相比之下,有些坐在辦公室的白領則還在拖平均工資的“後腿”,“動腦筋”難道還比不上“賣苦力”?
如此反應,折射出的是對技能人才或多或少的偏見,而這樣的偏見,在生活中並不鮮見。前些日子,一位家長朋友曾和筆者談到自己的焦慮:聽説每年大概只有一半的孩子能從初中升到高中,其他孩子怎麼辦?顯然,在這位家長眼裏,進入職業學校並不算一條“正當出路”。
似乎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學習職業技能便是如此——不是興趣驅動的主動選擇,卻更像是一種文化課學習遇阻之下的“無奈之舉”。在每一年的招聘季,畢業生們即便收入更少,也更願意選擇“坐辦公室”而非走上技能崗位。與之相對的,則是技能人才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供不應求。
技能人才隊伍是支撐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發展實體經濟的基礎力量,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寶貴人力資源。近年來,儘管我國技能人才隊伍不斷髮展壯大,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卻依然長期短缺,高技能人才僅佔技能勞動者總數的三成左右。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高級技工的缺口達1000萬人。這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與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掣肘。
人才的價值應當由市場來判斷。這些年,技術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在2以上,這意味着平均每個高級技工有2個崗位虛位以待。即便是在疫情影響下,市場對於技能人才依然保持着高需求。這樣看來,技能人才能獲得如此水平的收入,非但不值得大驚小怪,而且完全有理由更高。
説到技能人才,許多人第一反應會將其與“一線工人”畫上等號。其實,技能人才的範疇遠遠不止於一線工人,他們所從事的也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機械勞動,從助推嫦娥五號探測器奔月的精密零部件研製,到飯店裏烹調佳餚的星級大廚,都是技能人才隊伍的重要一員。本週,上海對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市模範集體進行了表彰。在這些勞模中,相當數量的人都可以算作是實實在在的技能人才。他們在改革發展、科技創新、服務羣眾等不同戰線,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不管在什麼行業,只要精益求精、勤於鑽研、勇於創新,都可以有所成就,創造價值,這就是一種工匠精神。
尊重勞動者、弘揚工匠精神這一話題,多年來一直在被反覆討論,到了今天卻依然需要政府、社會、媒體一遍遍呼籲,這本身就説明,我們對技能人才的尊重與認可還遠遠不夠。技能是立業之本,要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讓廣大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懂得勞動最光榮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需要進一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並不斷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政策。
人社部近日印發通知,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時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貫通機制。近年來,重慶23歲理髮師當上副教授、拿到國務院特殊津貼,杭州快遞小哥獲100萬元房貼並落户。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高技能人才正在獲得社會認可。
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對於這些高技能人才的嘉獎大多還停留在“個案”層面,也許等到技能人才拿高薪、得大獎、獲表彰,我們大家覺得稀鬆平常的那一天,等到家長們不再覺得孩子學技能“臉上無光”的那一天,重視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圍才能真正形成。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