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外資做多中國資產!銀行股有戲?基金經理最新研判
受美元持續加息以及美國銀行業危機等事件影響,外圍資產持續波動中。從近幾個交易日來看,北上資金持續流入國內市場積極做多中國資產,銀行等金融藍籌資產出現看多聲音。但在過往一段時間裏,因商業模式乏善可陳、業績增長平緩,除部分基金用來組合打底外,銀行類資產雖處於低估值狀態,整體上已逐漸退出了藍籌資產舞台的中心。
基金經理直言,外圍避險資金流入A股,所追逐的更多是消費和科技等具有平穩增長或可見彈性的資產,銀行板塊整體上難言有大行情。但極個別銀行股,如受益於消費復甦的零售類銀行資產,有望成為藍籌資產精細化佈局的個股研究對象。
市場對銀行板塊持續修復存疑慮
根據數據,在外圍事件發酵的上週裏(3月13日-3月17日),銀行指數(882115)微漲0.47%,當週漲幅居前的個股為中國銀行(5.45%)、郵儲銀行(5.09%)、建設銀行(4.51%)、工商銀行(4.14%)和中信銀行(3.54%)。本週一(3月20日)和週二(3月21日),A股銀行資產表現平平。
拉長時間看,銀行指數在2022年、2021年、2020年均呈現出下跌態勢。寧波銀行和招商銀行在2022年跌幅分別超過了10%和20%,工商銀行2022年微跌0.22%,2021年和2020年分別下跌2.13%、10.71%。但也有個別銀行股走出有別於指數的獨立行情,如中國銀行2020年錄得9.11%跌幅後,於2021年和2022年實現了2%和11.18%的上漲行情。
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銀行板塊今年2月表現不佳,儘管信貸投放比較旺盛,但大行增量顯著,且對公基建發力明顯,市場對實體制造業、小微貸款、零售信貸需求的恢復還有所懷疑,且一季度息差在重定價和新投放結構以對公為主的背景下存在下行空間,給一季度和全年行業營收增長帶來了壓力。加上銀行板塊熱門個股自2022年10月底以來積累了一定幅度的漲幅,市場對銀行板塊的持續修復疑慮較多。
另有公募投研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類資產依然是好公司,但這並不代表這類股票會在短時內出現明顯上漲。硅谷銀行等外圍事件的確引來避險資金流入中國,但這些資金所追逐的可能更多是消費和科技等具有平穩增長或可見彈性的資產,或者是少部分具有創新業務的銀行股。在藍籌類資產中,銀行標的整體上並不是外資的重點選擇。國內公募基金,目前也只是將少部分銀行類個股當作底倉配置,同樣不是價值藍籌偏好類基金的主要選擇。
銀行仍屬低估值藍籌股
當然,即便銀行板塊整體上難言有大行情,但在硅谷銀行事件語境下A股乃至國內銀行資產質量並不會受到明顯影響,這為後續投資佈局換來了策略空間。
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許利明認為,硅谷銀行成為本輪加息週期中出現的第一個黑天鵝,未來對資本市場帶來哪些深遠影響,目前還很難判斷,但整體上A股投資者可以不必過度擔憂。許利明説到,樂觀的人認為,歸根結底硅谷銀行事件是美國貨幣政策緊縮的結果,他的倒掉有利於美國早日結束緊縮性貨幣政策,從而整體上對資本市場有利。悲觀的人認為,硅谷銀行倒掉之後,與之有業務往來的初創型企業,資產將受到廣泛影響,從而產生巨大沖擊。但事實上,金融市場是相當複雜的,傳導路徑也很難在事先準確判定,所以硅谷銀行事件對未來的金融市場的影響肯定是多方面的,整體效果如何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當前歐美都面臨着高通脹、低增長的壓力,而歐美央行為了應對通脹進行暴力加息,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現在銀行業出現個別銀行破產,將來可能會有一些實體企業出現破產,這對於歐美股市來説都面臨着比較大的調整壓力。
“相對而言,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較高,沒有受到歐美銀行業危機的波及,而藍籌股的估值整體也比較低,所以相對而言A股和港股抗風險能力較強,全球資本可能會從歐美股市流出來選擇估值窪地,A股和港股無疑是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估值窪地。”楊德龍説,近期中字頭的藍籌股異軍崛起,國企改革板塊也出現了明顯回升,這個也體現出藍籌股價值重估的特點。從長期來看,好公司具備穩定的盈利,配置優質龍頭股或者優質龍頭基金來抓住企業長期成長機會也是價值投資的重要方法。近期市場風格偏向於低估值藍籌股,也是價值迴歸的一種表現。
個別個股有望獲得資金青睞
顯然,銀行資產基本沒有被當作一個看好板塊被提及,更多是作為藍籌資產精細化佈局的個股研究對象。
前述公募基金經理直言,銀行板塊基本的壓制因素短期內還難以快速消退,不過當前板塊估值仍處於低位,經濟復甦持續也將有助於銀行修復邏輯的繼續演進。同時,在中國特色國企估值的主題下,部分低估的大型國有銀行有望逐漸受到關注。
“從負債端來看部分銀行負債端活化率開始提升,資金交易量同比明顯上升,一方面印證了經濟活動修復的全面性,復甦邏輯得到確認,另一方面也會影響銀行負債端的久期和波動。但考慮到今年政策性金融工具對流動性的補充,預計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不會出現去年年底的緊張局面。”該基金經理説。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在分析銀行板塊時,着重提到了零售類銀行。他分析到,兔年春節以來,銀行板塊隨大盤震盪回調,零售銀行跌幅靠前。截至2023年3月14日,招商銀行、平安銀行2019年以來市淨率分位分別為3.5%和3.8%,估值水平再次回到“擊球區”。但低估值本身並非買入的充分條件,只有疊加基本面的邊際改善預期,投資者才能收穫盈利和估值雙升的戴維斯雙擊。
“相比一般銀行,零售銀行的估值定價錨在零售業務上。就消費信貸、財富管理兩大零售業務線來看,過去兩年,消費信貸短線和長線邏輯均受市場質疑,財富管理雖長線前景向好,短線也受熊市環境壓制,與之相應,零售銀行股價全面跑輸行業,最低時股價較高點位置腰斬,持有體驗很差。”薛洪言説到,但進入2023年上述壓制邏輯相繼解除,零售銀行正迎來屬於自己的“困境反轉”。趨勢已反轉,現階段受硅谷銀行事件拖累的繼續下跌,帶來的正是佈局機會。
在薛洪言的分析邏輯中,零售銀行業務的零售信貸仍是最賺錢的業務。零售銀行的估值漲跌與消費信貸的發展週期大致相關。疫情之後居民消費觸底反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最終要體現在消費上,預防性儲蓄也不過是為將來的消費積蓄力量。只要收入預期企穩,沒人願意節衣縮食,這是常識。消費必然逐步回暖,從而為消費信貸打開增長空間,帶來量升價穩、資產質量改善的邏輯反轉。疊加今年穩增長的重心在於提振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預計無論是監管機構還是銀行自身都有主動加大消費信貸投放的意願,2023年消費貸款有望實現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