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代銷江湖激戰正酣,商業銀行加入價格戰,原來債基也是“螞蟻”賣得歡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寧鵬
伴隨中基協對基金代銷機構保有量數據披露的常態化,各渠道的實力也變得無所遁形。日前,有基金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排名的透明化會對整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有助於基金公司更為理性地選擇合作代銷機構。
據中基協官網數據顯示,2021年二季度,頭部基金銷售機構的保有量數據均有較大幅度上升,其中螞蟻基金的非貨幣保有量增長高達1693億元。
螞蟻制霸固收保有量
從股混基金保有量口徑來看,招商銀行仍位居首位。7531億元的保有量,相比今年一季度的6711億元,增長超過700億元。不過,招商銀行的領先地位並不穩固,排名次席的螞蟻基金與其差距不足千億元。
而從非貨幣基金保有量口徑來看,螞蟻基金已經成為領頭羊,其二季度非貨幣保有規模為10594億元。兩個統計口徑之間的差距主要在債基,二季度螞蟻基金股混基金規模為6584億元,這意味着債基的保有規模已經超過4000億元。其他銷售機構中,僅有中國銀行的債基保有量超過千億元,在1500億元以上。
7月30日,有頭部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從利潤的角度看,同等規模的股混基金會對銷售機構有更大的貢獻,但這並不意味着固收的保有量不重要。從過往經驗講,每逢權益大年,貨基和債基會有一定比例轉化為權益基金,因此,平台的用户粘性才是最重要的。
螞蟻基金與天天基金的保有量數據,展示了互聯網平台的巨大潛力。隨着財富的待機轉移,擁有流量和費率優勢的互聯網理財模式正在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在二季度保有量數據中,天天基金亦完成了對建設銀行的“超車”。
在2021年之前,商業銀行與基金第三方銷售機構曾經被當成兩個截然不同的賽道。商業銀行聚焦高淨值客羣,利用大量的線下客户經理,形成高成本高定價的業務模式。而互聯網平台則聚焦於長尾客户,產品聚焦於低風險的標準化產品,運營商亦採用低人工參與的流量驅動模式。而現在,隨着第三方銷售在股混基金方面的攻城掠地,兩條賽道的邊界逐漸變得模糊。
銀行一折費率“反制”
《全國公募基金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問卷數據顯示,對於基礎客羣而言,在投資公募基金和進行財富管理的過程中,除風險、收益外,買賣便利度以及費率成本等亦是關注點。
事實上,商業銀行對第三方銷售機構的崛起已開始有所反應。部分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將戰場的重心轉移到移動端。以平安銀行為例,平安口袋銀行APP中陸續引入了“平安優選”、“大咖説”和“財富號”等功能,以“提升客户財富健康度”為目標來提升客户粘性。此外,招行“財富開放平台”策略持續,目前招財號已有40家資管機構入駐。從QuestMobile公佈數據看,招行等銀行APP月活躍用户數均在5000萬以上,高於其他財富管理機構。
價格戰曾經作為第三方銷售機構業務擴張的“大殺器”,如今也被銀行跟進。以平安銀行為例,主動通過費率調整夯實客户基礎,7月該行主動將超過3000只A類份額基金申購費率降至一折,同時推出1600多隻前端費率為零的C類基金。此外,招商銀行亦於7月份宣佈推出公募基金差異化費率體系,將超過千隻權益類基金的申購費率降至一折。
不過,時代週報記者亦發現,頭部第三方銷售目前代銷的基金只數都在5000只以上,而頭部銀行的代銷只數均不到4000只。從代銷貨架豐富度來看,頭部代銷銀行要遜於第三方銷售。
此外,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仍有待梳理。目前大部分銀行渠道仍僅有“T+3”交易日資金到賬的銀行卡模式,或基於此安排基金的賣出與再買入過程。但第三方銷售和基金公司直銷渠道,則多引入“T+1”交易日資金到賬的貨幣賬户模式,此外部分基金公司直銷模式,亦引入了“T+0”確認的公司內基金轉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