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面膜第一股“來了?
號稱超越醫美手術般的神奇效果,醫美面膜在顏值經濟賽道瘋狂吸金。
成立僅4年、掘金超10億的哈爾濱敷爾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敷爾佳),正在向科創板發起IPO衝擊。
9月30日,敷爾佳IPO狀態更新為“已問詢”。
「不二研究」在招股書發現,儘管敷爾佳毛利率近80%,但研發投入不足營收的千分之一,且研發人員截止今年3月僅有2人。與此同時,其以代工模式為主,營銷費用在銷售費用佔比超八成。
據北京商報報道,今年天貓“雙11”預售中,敷爾佳以388萬的粉絲助力位列美妝新秀總榜第一名。“雙11”瘋賣能否助力敷爾佳闖關IPO,以面膜故事“敷“獲資本市場呢?
在此之前,或許首先需要思考:醫美面膜究竟是值得氪金的網紅產品,還是智商税?
從賣藥到賣面膜敷爾佳起家於賣藥;前身是黑龍江省華信藥業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哈三聯生產的注射用藥物等產品。
2012年,華信藥業將皮膚護理產品調整為未來發展方向,並於2014年完成“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的研發,生產外包後再進行銷售。
華信藥業註冊“敷爾佳”商標,自此開啓從“賣藥”到“賣面膜”的轉型之路。
2017年,“敷爾佳”品牌獨立出來,負責運營原公司的皮膚護理產品;此後,華信藥業相關人員亦逐步轉移至敷爾佳。
當消費觀念升級,面膜品牌黨逐漸向成分黨和功能黨轉變。招股書中,敷爾佳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稱,其主營產品的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2.3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41.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05.7%。
在醫美械字號面膜的營銷風口,敷爾佳借明星代言、綜藝贊助等迅速 “出圈”;並於2018年開設天貓旗艦店,2019年與李佳琦合作。
2018-2020年及2021年一季度,其營收分別為3.73億元、13.42億元、15.85億元及3.47億元;同期,毛利率為77.88%、76.97%、76.47%和76.78%,可謂超高毛利率。
2018-2020年,敷爾佳淨利潤高達2.00億元、6.61億元和6.48億元;憑藉“醫美面膜”搭上醫美暴利快車,敷爾佳3年掘金超10億。
招股書顯示,敷爾佳當前擁有34款產品;其中,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白膜)、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黑膜)與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液(次拋及噴霧)屬於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
拆解營收來源,2018-2020年及2021年一季度,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的營收為3.36億元、9.18億元、8.8億元和1.96億元,同期營收佔比 89.92%、68.38%、55.54%和56.42%。
「不二研究」發現,械字號產品線是敷爾佳最核心的營收來源,白膜、黑膜則是最撈金的械字號產品。
2018-2020年,白膜收入為2.68億、6.43億、5.98億元;黑膜收入為0.64億、2.63億元、2.64億,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液收入0.03億元、0.1億元、0.2億。
從上述數據不難發現,械字號產品繼2019年高歌猛進後,似在2020年按下暫停鍵:白膜收入出現下滑,黑膜及修復液的收入僅微增。
顏值經濟賽道,“新賣點“層出不窮;如果失去械字號爆品加持,敷爾佳如何向資本市場講述新故事呢?
賣營銷賣得幾時?敷爾佳幾乎不生產面膜,卻成為面膜巨頭。
招股書顯示, 2018年至2020年,敷爾佳的產成品(即: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及化妝品)的採購金額為0.87億元、3.46億元和3.72億元,佔總採購額的100%。
在「不二研究」看來,代工模式下,賣營銷已經成為敷爾佳掘金的關鍵。
與之對應,則是不斷攀升的銷售費用和銷售費率。
2018-2020年,其銷售費用為0.21億元、1.15億元和2.65億元,銷售費用率為5.72%、8.60%、16.75%。
如果拆分銷售費用,宣傳推廣費增長最快,2018-2020年高達0.02億元、0.7億元、1.66億元,同期在銷售費用中佔比為10.98%、60.93%、62.62%。
僅在今年一季度,銷售費用已經高達0.34億元;其中,宣傳推廣費用 0.29億元,在銷售費用佔比超8成。
此外,「不二研究」發現,敷爾佳的銷售費用增速,遠超同期營收增速。2019-2020年,銷售費用增速為440.03%和130.01%,營收增速則為259.44%和18.07%。
硬幣的另一面,相對高昂的營銷支出,敷爾佳的研發支出在營收佔比不足千分之一。2018-2021年一季度其研發費用分別為0.003億元、0.006億元、0.01億元和0.001億元,營收佔比僅為0.08%、0.04%、0.09%和0.04%。
截至3月31日,敷爾佳擁有員工291人,其中研發人員僅有2人;而截至招股書籤署日,敷爾佳及其子公司僅有1項已授權專利——為包裝盒專利。
對比醫用面膜同業,創爾生物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5.13%、4.70%、5.16%,對應研發費用0.11億元、0.14億元、0.06億元。
未來,敷爾佳重營銷輕研發的策略或將持續。其在其招股書中表示,此次上市擬募資的18.97億元,其中,品牌營銷推廣項目擬投資金額為8.85億元,佔總募資金額的46.67%;而研發及質量檢測中心建設項目,擬投資金額僅有5691萬元。
在「不二研究」看來,敷爾佳重營銷、輕研發的打法,難以建立核心護城河;且後流量時代,若想複製高營銷造爆款的“神話“,需要更多投入。賣營銷或許短期暴利,但長遠而言產品才是立足之本。
新產品沒有新故事2020年,國家藥監局發文稱,不存在所謂的“械字號面膜”,醫用敷料命名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名稱。
當“械字號面膜”故事不靈了,敷爾佳還能講出新故事嗎?
「不二研究」發現,目前,敷爾佳的產品線正從醫美場景延伸到日常消費場景,增加多款“妝”字號產品,但收入權重較低;且不少妝字號面膜的宣傳名稱為“修復貼”,並在宣傳中標榜 “舒緩敏感”。
被其視為妝字號主要產品的透明質酸鈉水光精華液、蝦青素傳明酸精華液、色澤修護精純液等,2018-2021年上半年,合計收入僅為0.001億元、0.28億元、0.49億元、0.07億元,在化妝品收入佔比僅為0.27%、6.59%、6.97%和4.7%。
此外,敷爾佳招股書顯示,其線下營收佔比超7成。
2018-2021年一季度,其線下收入為3.29億元、10.33億元、11.24億元和2.58億元,營收佔比88.15%、76.93%、70.92%和74.33%。
同期,線上收入0.44億元、3.10億元、4.61億元和0.89億元,營收佔比僅為11.85%、23.07%、29.08%和25.67%。
在「不二研究」看來,敷爾佳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打法,或導致其在不同銷售渠道的價格混亂;且由於其採取代工模式、而非自主生產,或增加其品控風險。
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一季度,市場監管部門共接到涉敷爾佳的消費者投訴19件次;敷爾佳解釋稱,均因消費者個體差異造成。
當行業監管趨嚴、消費者逐漸迴歸理性,面膜市場的競爭正在加劇。瞄準Z世代的各種“網紅“面膜層出不窮,不斷蠶食醫療面膜的市場份額;而老對手創爾生物緊追不捨,且研發投入更多。
敷爾佳的“械字號面膜”不靈了,但妝字號產品尚未脱穎而出,如何吸引新生代消費者呢?
僅靠一張面膜,難“敷”A股顏值經濟風口下,一張醫美面膜的十億掘金路。
這也是敷爾佳“械字號面膜”暴利的故事。
或許“氪金“網紅產品,或許衝動消費的“智商税”,當行業監管趨嚴、“械字號”失靈,消費者終將回歸理性。
4月9日,國家藥監局頒佈《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範》,指出自2022年1月1日起,要求對化妝品的功效宣稱進行評價規範。
品牌宣稱的效果,需要提供相應的實驗數據支撐。
僅靠過時的“醫美面膜“故事,研發不足的敷爾佳,恐難打動資本市場。
但是,敷爾佳還有新故事嗎?即使順利闖關IPO,其也難逃護城河缺失的“硬傷”。
畢竟,智商税的錢已經沒那麼好賺了。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敷爾佳上市前分大錢,研發投入不到營收0.1%,靠什麼建立護城河?》,雷達財經
2.《一年狂賺6.5億的網紅面膜敷爾佳,研發費用不足營收千分之一》,21世紀商業評論
3.《“雙11”賣瘋的敷爾佳曝黑幕!微商37折就拿貨,研發才2人,功效也忽悠…》,金融界
不二研究鄭重聲明:文中觀點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就此提出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謹慎理性作出投資決策。
作者/七寶
排版/辰也
監製/Yoda
出品/不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