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股民,請全體起立,為重倉港股中概互聯的夥伴們默哀三分鐘。
而A股方面,今天三大股指盤中均一度跌超2%,午後上演奇蹟日,再現深V反彈,三大指數相繼翻紅,滬指收漲0.41%報3309點,深成指漲0.62%,創業板指漲1.1%。
來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V形”反轉!滬指午後拉昇漲0.4%收復3300點
新冠檢測概念股掀漲停潮
11日的A股,早盤受昨夜中概股事件影響,早盤大幅下探,盤中均跌超2%;盤面上,午後券商股帶頭衝鋒,新冠檢測概念掀起漲停潮。總體看,兩市上漲個股近2900只,市場成交額連續7日突破萬億,外資繼續出逃,全周累計出逃超360億。
截至收盤,滬指漲0.41%報3309.75點,深成指漲0.62%報12477.37點,創業板指漲1.15%報2665.46點;兩市合計成交10502億元,北向資金淨賣出50.42億元。
券商股午後拉昇,中銀證券直線拉昇漲停,華林證券也封板,中金公司、中泰證券、山西證券等多股跟漲。
新冠檢測、新冠藥物等抗疫題材繼續活躍,中國醫藥8天6板,萬孚生物、蘭衞醫學等股連續兩日20%漲停。
消息面上,近日無錫市場監管局召開家庭自主核酸/抗原檢測產品開發座談會,全力解決企業在產品註冊申報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助推無錫市家庭自主核酸/抗原檢測產品快速上市。
另外,一份文件也在市場上流傳。
中金點評稱,國內疫情反覆,重視新冠線投資機會。
近期,國際局勢動盪,全球各地指數出席大幅回調;與此同時國內疫情反覆,多地出現奧密克戎感染病例。我們建議醫藥板塊投資短期關注國內抗疫線投資機會,進可攻退可守的資產配置。
近期各地均出現較多新增,目前新冠確診與排查PCR核酸檢測依舊是金標準,短期驟增的待檢人羣給現有醫療機構端帶來較大負荷。由於此次奧密克戎強傳播弱毒性,一二線城市承載尚可,三四線城市以下PCR檢測有一定壓力。在此背景下,無錫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關於家庭自主核酸抗原檢測產品開發座談,強化極端情況下居家檢推出的可能性。建議關注:居家自檢相關:東方生物、萬孚生物、九安醫療、迪安生物(迪安診斷)、達安基因;PCR檢測:金域醫學、迪安診斷;上游原料:諾唯贊
也有其他券商分析點評稱,抗原檢測或成國內疫情防控重要補充手段
1、事件刺激:疫情反覆,昨日本土新增確診病例400多例,多地區城市出現病例,其中上海因疫情新增暫停線下上課。新冠疫情短期或不會消失,中長期國內實行動態清零策略,採取疫苗接種加、核酸檢測快速確診患者再加使用藥物治療等方式形成閉環模式。
2、新冠檢測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海外新冠檢測以抗原檢測為主
1)核酸檢測:檢測靈敏度高、特異性好,是當前新冠肺炎確診的“金標準”,但檢測要求高,一般24小時出結果;抗原檢測:操作簡單方便,最快15分鐘出結果,缺點在於靈敏度不及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簡單、方便、快速方面與抗原檢測類似,但無法檢測處於感染窗口期的患者。
2)但由於目前海外新冠確診病例眾多,醫療機構及醫護人員對於檢測試劑的簡單、高效為首要要求,因此抗原檢測在當前的歐美疫情防控中得到普遍應用;
2020年4月英國開始向公眾提供免費抗原檢測;12月15日美國FDA批准第一個抗原自檢試劑盒上市;11月1日澳大利亞開始進行新冠抗原居家自檢;2021年全球疫情第二波爆發後,3月6日德國首先開始出售新冠抗原自檢試劑盒,每人每週可免費接受一次檢測。
3)根據2021年全年檢測量看,海外大部分國家平均每千人每日檢測量在2-5次左右,疫情嚴重檢測需求較大,秋冬季節(1-3月、10-12月)顯著增加主要是由於新冠病毒變異導致感染人數增加。
3、新冠抗原檢測或成為國內疫情防控重要補充手段
國內抗原檢測或逐步放開:1)抗原檢測產品成熟,靈敏度可達90%;歐洲抗原檢測已經實行了超過一年,對於疫情防控得到了驗證;
2)產品產能足夠供應,2021年中國累計向海外出口669億元金額的新冠檢測試劑盒,企業擴產的週期較短;
3)特定的應用場景需要抗原檢測快速反應,例如港口、機場、海運等場所;外賣員、出租司機等為高風險傳播源,每日進行核酸成本較高且檢測速度較慢,抗原檢測或提供較為便捷的管控。
港股跌幅收窄
港股續跌,早盤大幅下探,恆生科技指數一度跌超8%,再創歷史新低,截至發稿,跌幅明顯收窄。
據財聯社報道,接近監管部門人士表示,中美雙方監管機構就審計監管合作的對話和磋商進展比較順利,雙方都展示了願意解決問題的誠意,有望儘快達成共識。
有券商點評稱,2022年3月10日,SEC網站上披露了5家因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而進入被識別清單的公司,他們分別是百勝中國(YUMC)、百濟神州(BGNE)、再鼎醫藥(ZLAB)、和黃醫藥(HCM)、ACM Research(ACMR),該名單確認日期為2022年3月8日,若相關發行人認為其被錯誤列入該名單,應當在不晚於2022年3月29日前向SEC提交相關證據。本次事件並不突然,它只是前期市場已經預期事件的進一步落地,後續預計其他中概公司也會步其後塵,可能會對本身已經脆弱的板塊造成進一步壓力。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是有偶然性的法案,但也有必然性的基礎,中國和美國互相之間審計底稿問題由來已久。12月2日,SEC則出台了完整的細則。
12月2日的細則明確了3年退市的計算點和標準。最早的開始的時間是2021年春季,因為SEC要以中國公司明年提交的2021年報為基礎,判斷公司是否屬於審計底稿無法提供,而被認定為“被識別公司”。中國大部分公司是以12.31作為基準日,4月份之前提交年報。提交後SEC進行審計和審核,如果連續3年被放入SEC定義的被識別公司清單,會面臨退市的處罰後果。一旦2021年放入,會進入rolling basis持續性審核,22年第一次,23年第二次,24年第三次,連續三次放入清單後,理論上很快SEC會將公司從交易所退市。本次提出的5家公司,相當於第一批披露過Q4業績後,自然進入被識別公司list。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是地域性風險,跟公司沒有關係,只要公司在中國,找中國審計師做審計工作,審計師註冊在中國,提供底稿的話需要中國財政部和相關部門的批准,那麼這個風險就存在。
面對《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除了等待政府高層之間的談判,中概互聯網公司在個體層面也基本早有準備。主要應對方案有二:
(1)在香港或者A股上市,如果能在香港上市,且能達到退市12個月之內,平均單日在美國交易量小於全球交易量5%,允許公司在退市後進行終止程序,停止申報。其中主要以香港二次上市或者雙重主要上市兩種方案為主,讓香港成為主要交易地和上市地,對沖美國的退市風險。
(2)私有化,通過財團私有化退市和deregistration,和美國就沒有關聯了,不需要交易和提供公告。
最差情況下,如果2024年之前中美就該問題都不能有效解決,則能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司,損失的僅是來自美國市場的交易量(一部分國際投資者能移倉到香港,但預計也有相當有一部分不能),而不會説整個公司的股票價值都變為0。本次事件並不突然,它只是前期市場已經預期事件的進一步落地,後續預計其他中概公司也會步其後塵,可能會對本身已經脆弱的板塊造成進一步壓力。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監測發現,2月下旬以來,我國互聯網持續遭受境外網絡攻擊,境外組織通過攻擊控制我境內計算機,進而對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進行網絡攻擊。
經分析,這些攻擊地址主要來自美國,僅來自紐約州的攻擊地址就有10餘個,攻擊流量峯值達36Gbps,87%的攻擊目標是俄羅斯,也有少量攻擊地址來自德國、荷蘭等國家。
據悉,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已及時對以上攻擊行為最大限度予以處置。
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