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造船市場火熱,希臘老船東卻撤大單?有船廠訂單排到2025年仍難盈利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何銘亮
來源:圖蟲創意
過往兩年,集裝箱船製造新簽訂單一路猛增。
航運數據機構克拉克森研究顯示,2019年、2020年全球集裝船新簽訂單僅剛剛超過100艘,但2021年全年已達近600艘,2022年前四月全球新簽訂單更已逼近200艘。
但在此背景下,有近50年航運經驗的希臘老船東Costamare,近日卻稱對去年的6艘集裝箱船訂單撤單,有消息人士稱涉及船廠是一家亞洲船廠。
有航運諮詢機構稱,由於鋼鐵和能源價格的上漲,將導致許多2022年前的新造船合同出現嚴重虧損,已經有多家船廠試圖撤銷一部分2020年和2021年簽訂的合同,這在行業內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Costamare“撤單”是否屬實?是否會為行業訂單熱敲響警鐘?船廠過往兩年簽下的新合同又是否真的面臨虧損?
希臘老船東“撤單”?
近日,希臘船東Costamare在一份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內容中稱,公司已在5月16日終止與一家亞洲造船廠簽訂的6艘集裝箱船建造合同。今年3月,Costamare已經宣佈終止兩艘12690標準箱(TEU)集裝箱船建造合同,理由是“船廠違約”。
這8艘集裝箱船的訂單都發生在去年12月。
有航運媒體報道,Costamare當時與一家匿名亞洲船廠簽訂了2艘12690TEU集裝箱船建造合同,並根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備選訂單協議確認增訂額外2艘12690TEU和4艘15000TEU集裝箱船。在今年5月初發布的一季報中,Costamare還稱,這6艘在建新船的交付時間將會是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
Costamare是世界領先的集裝箱船船東,在國際航運業已有48年曆史,擁有76艘集裝箱船,總運力約55.7萬TEU。
作為航運界老船東,Costamare的“撤單”也引發市場猜測,這會否是集裝箱造船訂單過熱的警示信號?
6月8日,克拉克森研究方面向時代財經確認,克拉克森研究數據庫從未把Costamare這批訂單記進去過,“一般來説,訂單生效我們才會記錄進數據庫。”該人士指出,Costamare在官網列出了8艘新造集裝箱船,所以外界都以為他已經訂了這批船,但其實訂單並沒有生效。
另有匿名人士指出,經多方求證,可以理解為這筆訂單一直在談、一直沒談攏,船廠方面也沒承認過這個項目,Costamare已確認無法拿到船台,於是進行了披露。
船廠盈利難
但市場上仍對船廠的盈利狀況仍有擔憂。
航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分析稱,由於鋼鐵和能源價格的上漲,將導致許多2022年前的新造船合同出現嚴重虧損,已經有多家船廠試圖撤銷一部分2020年和2021年簽訂的合同,這在行業內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該説法並非空穴來風,國內主要的集裝箱造船企業,中國船舶(600150.SH)與揚子江造船均曾有過相似表述。
中國船舶在2007年收購上海外高橋造船、中船澄西及遠航文衝3家子公司後,已實現中船集團核心民品主業的整體上市。目前,上市公司中國船舶旗下造船業務主要由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廣船國際、中船澄西四家船廠承擔。其中,前三家均為集裝箱船訂單的有力競爭者。
時代財經發現,今年4月,中國船舶發佈的一份關於《計提減值準備的公告》裏面提到,由於2021年原材料價格全面上漲,疊加人民幣升值以及受國內外疫情的影響,進口船用主機、關鍵配套設備物流成本和運輸週期大幅增加,船用舾裝件、大型鑄鍛件、活塞等關重件供應緊張。
受上述因素影響,中國船舶部分舶舶手持訂單出現預計總成本超出合同總收入的情況,並因此對船舶建造的手持訂單的收入成本進行了測算,根據測算結果,擬計提船舶合同減值準備18.28億元。而2021年其全年淨利潤僅為2.14億元。
6月10日,有接近中國船舶方面人士對時代財經指出,在鋼材價格上,不同船廠、不同船型都會有鎖價機制,不同船廠也有套期保值機制來抵禦價格波動風險。
有中國最賺錢船企之稱的揚子江船業同樣指出,2021財年集團總收入同比增長13%至168億元,但由於過去幾年造船合同價格較低,且受人民幣走強和鋼鐵價格飆升影響,集團造船業務毛利率由2020財年的21%下滑到2021財年的9%。
原材料價格上漲吞噬船企利潤,這並非中國船廠獨自面臨的難題,世界另一大造船強國韓國,同樣面對相似的境遇。
韓國國民日報報道,在韓國三大船企依據的營收同比增長4.4%的情況下,由於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韓國三大船企均計提了相關工程損失準備金,其中大宇造船計提了約4000億韓元,韓國造船海洋計提了1230億韓元,三星重工則計提了800億韓元。由於該項費用的大幅增加,韓國造船三巨頭今年一季度營業虧損預計將達到5700億韓元。
韓國造船業界預測,儘管去年以來全球造船市場持續復甦,但新船訂單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績仍需時日。
克拉克森研究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2年2月,超過17000TEU集裝箱船的簽單量中,中國船舶集團與揚子江船業加起來佔到全球份額的45%(以數量計份額佔比);8000-16999TEU集裝箱船簽單中,上述兩家中國船廠(集團)合共佔32%;3000-7999TEU集裝箱簽單中,兩家中國船廠(集團)則佔到了54%。
圖片來源:克拉克森
2022年1月,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指出,2021年全球18種主要船型分類中,我國有10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國船企在集裝箱船領域佔全球新船訂單總量的60.9%。
但長期盈利難,仍然是船廠頑疾。
以中國船舶為例,公司的船舶造修業務收入佔比超過70%,是公司的主營業務。但自2012年起,中國船舶的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10年為負值。
2021年,在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後,中國船舶營收同比增長20.65%至585億元,淨利潤則同比降低30%至2.14億元,扣非淨利潤為-8.74億元。當期中國船舶非經常性損益達10.88億元,其中大部分來源於處置子公司所持有的中山廣船51%股權所產生的投資收益8.43億元。
在最新的2022年一季報中,中國船舶依然增收不增利,營收同比增長30%至131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驟降43%至5195萬元,扣非淨利潤則為虧損5380萬元。
上述接近中國船舶方面人士指出,中國船舶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25-2026年,“造船週期從簽約到交付,一般時間跨度16-36個月,加上證監會出台新規之後,行業裏基本都在交船時才確認收入,不像以前都是可以(在造船)過程中確認收入,所以(利潤狀況)不一樣。”
申萬宏源研報指出,船舶建造週期在2年左右,其中包含了船台準備和相應設施的運輸時間約3-6個月。造船行業中,收入利潤往往滯後新船訂單2-3年。
克拉克森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全球集裝船新簽訂單僅剛剛超過100艘,但2021年全年已達近600艘,2022年前四月全球新簽訂單更已逼近200艘。
圖片來源:克拉克森
換句話説,若按照2021年集裝箱船全球新接訂單是2020年的近6倍來算,船企的收穫期將會出現在未來兩年。
中船國際在2021年年報中同樣指出,船舶行業信心已得到明顯提振,船東新船訂造需求不會大幅萎縮,再加上新環保法規即將生效和去碳化需求帶來的市場機會,預計2022年全球民船市場受市場行情輪動變化影響,細分市場分化仍十分明顯,集裝箱船市場運費將持續飆升,大型及超大型箱需求相對放緩,中小型箱船需求保持相對穩定。
申萬宏源上述研報指出,隨着產能替代週期的臨近,碳中和影響下船舶動力技術以及能源燃料的變革,造船行業15年上行大週期已經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