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京報智庫研究員 王春蕊
2020年即將過去。
回首前三季度各地經濟表現,面對疫情衝擊,有的表現出極強的抗壓性,有的體現強勁的經濟增長動能,當然也有地方暴露出一些經濟風險,它們各有特點,各有千秋。
這也讓各大城市今年的GDP排位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前三季度重慶反超了廣州,GDP總量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當然,最有看點的是GDP排名在第6名到第11名之間的城市。它們分別是: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天津和南京。它們常被稱為“新一線”城市。
這6個城市2019年經濟體量集中在14000億到19000億之間,相差不到5000億,而今年前三季度它們之間的差距縮小到不到4000億,其GDP排位也發生了變化。
與2019年相比較,武漢由於受疫情影響較重,排名下降了2名;而杭州和南京紛紛超越武漢提升了名次;天津經濟恢復較慢,GDP總量被南京超越,被擠出GDP前十名。
表1:2019年GDP前11名城市的GDP排名、總量和增速
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影響了這些城市的GDP名次,也打亂了其經濟發展節奏。
如果按照2019年GDP增速,蘇州今年、成都後年就可以進入2萬億俱樂部,武漢則再需3年;杭州、天津和南京則再需4-5年才可以跨入GDP2萬億門檻。
從目前的GDP總量來看,它們與2萬億目標還相差甚遠。
南京抗壓韌性最強,武漢、蘇州恢復最快
通過這幾個城市在疫情中的表現,不難發現,它們都具有較強的經濟抗壓性和經濟恢復調整能力。
這6個城市中,經濟抗壓性最強的應屬南京。在GDP十強城市中,今年一季度唯一正增長的就是南京;上半年和前三季度,GDP增速最高的還是南京。
南京的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產業逆勢增長,再加上大型國有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帶動南京今年上半年增速2.2%,前三季度增速3.3%。
當然,杭州和成都也表現出很強的經濟韌性。在今年緊張的經濟環境下,成都實現了對外貿易逆勢增長。
同樣,有“數字經濟之城”之稱的杭州,今年上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也表現不俗,分別為1.5%和3.2%,僅次於南京。對抗疫情衝擊中,杭州的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直播帶貨等數字產業功不可沒。
而這6個城市中,經濟恢復、調整能力最強的莫過於武漢了。武漢經濟在一季度受疫情重創、大幅下降40.5%的情況下,二季度、三季度各個產業加速重啓運行,投資、消費、對外貿易連續多月實現正增長。
在強勁的復甦態勢下,武漢前三季度GDP總量又重新回到前十。
除了武漢恢復較快之外,蘇州也表現突出。外向型工業城市的蘇州,受疫情衝擊下,一季度經濟增速大幅下滑8.3%,經濟總量排名被成都超越。但蘇州製造業快速恢復,上半年工業產值達到1.55萬億元,首次超越上海,位居全國第一,帶動蘇州上半年、前三季度都恢復了正增長。
每一次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是對城市的大考,這6個城市都展現出“抗打”的一面。
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具有較大經濟體量,可以對沖危機;更是由於它們具有較強的經濟增長動能,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應對自如,在較為緊張的環境下,也會強勢反彈。
論綜合實力,它們與“2萬億俱樂部”還有差距
雖然這些城市經濟實力不容小覷,但要進軍2萬億俱樂部,還有較大差距。
放眼全世界,在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中,只有不到50個國家和地區GDP突破2萬億人民幣。
再放眼全國,在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中,只有19個省、直轄市GDP超過了2萬億。這意味着,如果GDP超過2萬億的城市,相當於GDP可“打敗”全國近80%的省份。
目前,我國只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和重慶5個城市邁入“2萬億”門檻。
除了重慶,北京是首都,上海是金融中心,深圳又是創新最前沿地區,廣州是商貿中心,它們4個都是名副其實的“一線城市”。
從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最近發佈的《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中,可以看出,這幾個“2萬億”城市,不僅GDP總量遙遙領先,而且綜合實力也格外突出。
表2:部分中國上榜城市綜合排名 來源:科爾尼2020年全球城市指數報告
這個《全球城市綜合排名》是根據城市的商業活動、人力資本、信息交流、文化體驗和政治參與五個維度,展示城市綜合實力的水平。
杭州、南京、成都、武漢、天津和蘇州,它們的綜合實力排名雖然也進入全球前100,但與北、上、廣、深相比,還是有差距。
城市綜合競爭力也需同步提高
這6個“新一線”城市中,其綜合實力名次與GDP排位有所不同。
舉辦過G20峯會的杭州,不僅其國際影響力稍微突出,由於有大量的獨角獸企業和創新類企業數量,城市創新水平大幅提升,使得杭州綜合實力排名最靠前。
其次,南京、成都和武漢都憑藉其強省會的優勢,聚集了醫療、教育、交通等資源,擁有較大的勞動力規模,使得它們在城市人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方面得分較高,進而增強了城市綜合競爭力。
尤其是武漢,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經濟受到重創,但是在這場疫情中,武漢快速建立了方艙醫院等應急設施,體現了城市的應急、治理能力。
今年的城市綜合排名中,武漢名次大幅提高,前進了11名,在上榜城市綜合排名的中國城市中,進步最大。
而蘇州雖然在城市經濟發展方面有明顯優勢,但在城市資源、影響力、首位度等方面,與其他五個城市相比,還是稍微偏弱,使蘇州的城市綜合實力並不突出。
綜合來看,這6個城市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尤其是在經濟發展、商業活動等方面表現突出,但與國內、國際綜合實力較強的城市相比,在國際政治交往、文化體驗軟實力、信息流動等方面稍顯偏弱。
因此,對於即將跨入“2萬億俱樂部”的6個城市來説,不僅需要繼續發展經濟,更需要實現綜合實力的“質”的飛躍。
通過這次疫情,也側面暴露出城市發展的一些問題。未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應更聚焦於城市綜合治理能力、城市的應對危機和挑戰能力以及城市的包容性和調整能力。
這就需要城市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交通、應急系統等多方面的基礎設施,促進資源要素流動,加強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培養城市多方面經濟增長引擎,全方位努力,“使城市更持續、更健康、更宜居”。
編輯:柯鋭 實習生:餘丹 校對:李立軍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