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如期在“鋼鐵城”匹茲堡發表演講,推出未來8年、總額約2.2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攬子計劃。拜登信誓旦旦地説,它將促進就業、刺激經濟、幫助美國贏得與中國的競爭。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民主黨人理想很豐滿,但外界圍繞支出規模、投資項目、資金來源仍有較大爭議,基建計劃最後能以何種形式呈現,能產生多大刺激效果,還要看國會兩黨能在多大程度上各取所需、達成妥協。
四大看點
拜登選在匹茲堡一處不起眼的木工培訓中心發表講話。他一身西裝打扮、身後兩排簇新的美國國旗,與四周木板隨意擺放、暖氣管道裸露的環境形成對比。
這項總額約2.25萬億美元的大規模基建計劃學名“美國就業計劃”。拜登在講話中“劃重點”,它是美國二戰以來最大的就業計劃,目標就是促進就業、讓經濟發展、讓美國有能力贏得與中國的全球競爭。
當天晚些時候,雄心勃勃的基建計劃衝上美國各大媒體頭條,幾大看點引發關注。
其一,錢投到哪裏?未來8年,總額2.25萬億美元的基建“蛋糕”切分為幾部分:6210億美元用於改善交通基建;5800億美元用於振興製造業、研發創新與勞動技能培訓;4000億美元用於改善老弱病殘者護理服務;1000億美元用於數字基建;剩下資金用於其他領域。
其二,錢從哪裏來?拜登希望,它將由政府增加企業税來提供資金,計劃15年內完全償付。具體而言,聯邦企業所得税税率從目前的21%上調至28%,企業海外利潤的最低税率從10.5%提高至21%,以限制美國企業海外避税、激勵它們在國內擴大投資。
其三,2.25萬億隻是一隻“靴子”。拜登的經濟復甦計劃分“兩步走”,本次的基建計劃只是第一步,側重於傳統基礎設施。幾周後,還將推出規模相當的第二隻“靴子”,聚焦“人文基礎設施”,即教育與醫保領域,名為“美國家庭計劃”。
其四,多次提及與中國競爭。比如,美國的插電式電動汽車市場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再如,過去25年裏,美國是少數幾個公共研發投資佔GDP比例下降的主要經濟體之一,而中國這樣的國家正在大力投資於研發。
多重考量
有人質疑,白宮不久前剛推出1.9萬億美元的疫情紓困計劃,眼下為何又匆忙砸下2萬億美元?也有觀點稱,眼看執政百天進入倒計時,拜登政府的待辦清單仍然密密麻麻。為了“衝業績”,白宮決定在基建項目上孤注一擲。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和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宋國友認為,拜登政府此時推出基建計劃,可能有多方面考量。
其一,它反映了自上任以來貫穿拜登政府工作的一條主線:疫情救助、經濟復甦。隨着執政百日的臨近,拋出基建計劃也是拜登兑現競選時的承諾。
其二,它詮釋了民主黨人長期信奉的經濟哲學:通過政府幹預(預算和投資)帶動增長。
“美國經濟形勢並沒有明顯好轉態勢,仍在疫情之後温和、自然增長的過程中。此前多輪紓困方案的預算幾乎用完。這將導致美國就業面臨一定的問題。如今推出基建計劃,反映出民主黨人想通過政府的作用來帶動經濟增長,也想把其他訴求糅合其中。”宋國友説。
其三,它是民主黨人對美國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一環,也可能是為兩年後的中期選舉、甚至四年後的大選積累政治資本。
“基建計劃不僅對於當下美國經濟有好處——創造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美國未來的競爭力,以便更好進行全球競爭。美國的精英層,特別是民主黨人,在大國競爭方面有這樣的共識。”王勇説。
“近幾年來,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表現得到國際社會公認,也引發美國國內的廣泛焦慮。拜登這時候拿中國説事,一方面希望展現出美國基礎設施的可競爭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激發起美國國內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從而對法案通過起到促進作用。”宋國友説。
三大爭議
與外界預期一致,拜登講話結束後不久,便收到民主黨人的廣泛追捧、共和黨人的強烈反對,以及輿論場上異常激烈的爭論。爭議點主要有三個。
一是,基建計劃覆蓋面廣,內容設計寬泛,涉嫌夾帶私貨。
有經濟學家指出,民主黨人對基礎設施的定義“太大”,有些社會問題非常重要,但應更有聚焦。一些共和黨人認為,該計劃將向製造業投入3000億美元,鼓勵企業在“鐵鏽地帶”選址,並支持清潔能源項目。這些主張明顯帶有黨派政治的傾向。
二是,一攬子計劃的標價太高,成本太大,得不償失,可能造成宏觀風險。
有評論稱,白宮未來幾周還將公佈“美國家庭計劃”,擴大醫療保健、兒童保育等政府支出。這兩項計劃的總規模介乎3萬億至4萬億美元。而過去一年美國已累計出台約6萬億美元的財政紓困法案,政府債務負擔勢必加重。
但一些激進左翼民主黨議員認為,拜登提議的基建投資規模遠遠不夠。
兩位專家指出,目前,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佔GDP的比重已達到140%,創下歷史最高水平。基建計劃將令美國異常龐大的財政赤字進一步攀升,這會加大經濟過熱風險,推動長期國債收益率上升,並可能造成金融市場動盪。從全球範圍看,還可能帶來外溢影響,讓那些債務水平較高、外部融資需求較大的中等收入國家面臨挑戰。
三是,拜登提議將對企業加税。
共和黨人稱,整個基建計劃是民主黨人為了增税而製造的“特洛伊木馬”。商界人士也普遍反對提高企業税税率,擔心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會受到影響,公司會減少僱員,壓縮投資,甚至遷往海外,從而拖累經濟復甦的腳步。
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增税仍有一定空間,特別是在特朗普將企業税税率從35%降至21%的背景下;更重要的是,與税收的任何抑制效應比,基建的積極影響要大一個數量級。
“基建計劃的未來收益是否會超過投入,現在還很難説。”宋國友指出,這項計劃最終以什麼形式呈現,還要經過國會兩黨長時間的討論、博弈。他們會對計劃內容進行調整,其中一些經濟效果更大的項目可能會砍掉,而另一些政治效果更大的項目可能會保留。因此,它能產生的經濟刺激作用可能會大打折扣。
王勇説,拜登的競選綱領就提出增税,這也是民主黨的經濟思想和一貫做法。未來美國增税可能是免不了的,對象不僅僅是公司,可能還包括個人、對外投資等。
一堵高牆
輿論擔心,從基建計劃出台後的激烈辯論可見,它想在國會“闖關”要比上次的疫情紓困計劃困難得多。
宋國友指出,基建已聚集起美國國內的普遍關注,可以説現在是前幾任政府時期所不具備的合適時機。但共和黨在參議院仍然敗事有餘。未來就要看兩黨能在多大程度上各取所需、達成妥協。
“多年走來,美國一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年久失修,但前幾任總統都沒能推動重建計劃。”王勇説,原因何在,一是,受美國政府債務水平的影響,財政可持續性會受到懷疑;二是,資本市場反應相對冷淡。基建投資對經濟的短期拉動作用相對有限,而美國經濟當前過度金融化,人們更多想賺快錢。如今,民主黨在國會處於有利地位,但共和黨肯定會採取措施加以阻撓,並納入自己關注的問題。
白宮期待,能在5月底取得明顯的立法進展,今年夏季得到國會批准。分析指出,由於基建投資不像疫情紓困那樣緊急,國會方面可能拖延更長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專家都認為,從拜登執政以來的一系列表現看,民主黨內長期以來的勢力對於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套較為全面、甚至戰略性的考慮。拜登政府的政策不僅僅是“小修小補”,而是藴含中長期的規劃。
“拜登是一名雄心勃勃、想要有所作為的總統。執政兩個多月來,拜登政府在立法,在涉及經濟、種族、社會等方面問題上都有一些較為大膽的想法。”宋國友説。
“這是民主黨人重塑美國國內政治的機會。但他們仍面臨一堵高牆:政治分裂、黨派政治極化。這是美國最大的威脅。”王勇説。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安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