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彼此”劉岱
感謝你顏值那麼高,還來看我的文章,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本號。聽説點贊瘦十斤,評論走好運喔!
其實,生活是美好的,關鍵在於你怎樣去發現,怎樣去尋找。常説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不必去抱怨生活,因為抱怨也不能改變什麼。讓我們一起走進娛樂世界!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這一段,戰死了不少各路將領,但大多為小説杜撰人物,只有華雄祖茂徐榮胡軫四個個值得一提。
華雄,董卓手下大將,官拜都督。歷史上的華雄並不像小説中那麼勇猛,只出現過一次就掛掉,正是被孫堅斬殺梟首的這一次。
祖茂,字大榮(史無所載,見於演義),孫堅手下心腹將領。對孫堅忠心耿耿,當孫堅被徐榮打敗,突潰重圍的時候,始終護在孫堅的身邊。當發現孫堅頭上所帶赤幘引人注目,被敵兵追逐的時候,就與孫堅換了頭盔,戴着孫堅的赤幘引開了追兵,孫堅奔走小路才得以逃脱。而祖茂則在引開敵軍後將赤幘掛在墳地中燒不盡的樁柱上,躲進了樹木草叢之中。自此史書上再也沒有關於祖茂的記載,而小説中在這之後祖茂又衝出樹林與敵軍決戰,最後被華雄所殺。或許祖茂真的死在了這場戰役當中,亦未可知也。不過這則故事則成為三十六計中金蟬脱殼的經典案例,而流傳至今。
至於徐榮和胡軫二人,在小説裏,前一個被曹操部將夏侯惇刺於馬下,後一個被孫堅部將程普刺中咽喉。但是在歷史上兩人都死於後董卓時代,即李傕郭汜鬧京都的時候。所以在此先不累評,留待以後再説。
在董卓計劃遷都長安的時候殺死了兩個漢末高官。
周毖,字仲遠。西涼武威郡(今甘肅武威)人,官居尚書。
伍瓊,字德瑜,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人,時任城門校尉。
兩人都是漢末名士。小説中所錄二人故事大體與史載相符。當董卓進京以後,兩人得到了董卓的信任。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當時袁紹因為反對董卓廢立之事,而逃出京城。周毖伍瓊兩人就勸董卓説道:“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紹不達大體,恐懼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購之急,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董卓深以為然,聽從了兩個人的建議封袁紹為渤海太守。而據《三國志董卓傳》中所載,兩個人還利用董卓對他們的信任,保舉了很多封疆大吏,使得董卓“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張邈等出宰州郡”而這些人一到任上就與袁紹組成了討董聯軍。董卓知道以後,“以為毖、瓊等通情賣己,皆斬之。”而在《資治通鑑》裏則更為明確地記載了董卓殺周毖伍瓊的前因後果。在董卓計議遷都的時候,周毖伍瓊二人“固諫遷都”於是董卓大怒,説道:“卓初入朝,二君勸用善士,故卓相從。而諸君到官,舉兵相圖,此二君賣卓,卓何用相負!”於是“庚辰,收瓊、毖,斬之。”董卓斬了周毖伍瓊以後,楊彪和黃琬害怕自己也會受到牽連,就跑到董卓那裏去謝罪,於是董卓又開始後悔殺了周毖伍瓊,就上表讓楊彪、黃琬做了光祿大夫。
在這裏面董卓的這種後悔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不管是從哪方面來説,周毖伍瓊“卓信之,而陰為紹”為袁紹等人的起兵提供條件都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董卓殺的一點都不怨。不過作為京城士人集團的一員,對於軍閥董卓的所作所為肯定是看不慣的,明附之,而陰壞之的事情,也是在情理之中。由此也可以看出董卓的不得人心。
在董卓逃往長安以後,關東義軍的內鬥就毫無懸念的開始了。其中東郡太守橋瑁是第一個被幹死的諸侯。
橋瑁,字符偉,橋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後遷東郡太守,甚有威惠。這是記載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裏注引《英雄志》裏的話。所謂“威惠”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持勢弄權,一種是聲威和恩澤。在這裏,我個人傾向於第一種解釋,橋帽這個人估計人緣是不太好的。因為在唐朝的章懷注本《後漢書五行傳》裏記載了應劭的一句話“關東義兵先起於宋、韂之郊,東郡太守橋瑁負觽怙亂,陵蔑同盟,忿嫉同類,以殞厥命。”應劭是漢末有名的一個學者,他的這一評價應該還是很客觀的。小説裏説“兗州太守劉岱,問瑁借糧。瑁推辭不與,岱引軍突入瑁營,殺瑁,盡降其眾。”大體也符合史書“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的記載”。
今天想主要説一説,這個殺死橋帽的劉岱。
劉岱,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漢室宗親,漢末羣雄之一。以兗州刺史的身份參加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與橋帽相惡的原因估計還是爭地盤的問題,因為橋帽也曾經做過兗州刺史,東郡又是兗州的治下,這種關係之下兩個人決一高下也是遲早的事情。《三國志》引用續漢書和英雄記的話説“(劉)岱、(劉)繇皆有雋才”“岱孝悌仁恕,以虛己受人”, 劉繇就是劉岱的弟弟。想來劉岱為人還是不錯的。
不過,關於劉岱,能夠引起關注的並不是他的為人,而是兩個同姓同名同字,不同籍貫的“彼此”劉岱。在小説中第六回,劉岱殺死橋帽之後許久便再沒有露過面,直到第二十二回,劉備背反曹操,曹操命劉岱王忠領兵五萬去征討劉備。在這裏有一段交代,是這樣的“原來劉岱舊為兗州刺史;及操取兗州,岱降於操,操用為偏將。”這樣看來這個曹操用為偏將的劉岱和前面殺橋帽的刺史劉岱應該是一個人了。可是如果讀《三國志》的話就會發現其實是兩個人。
兗州刺史劉岱,在史書中經歷了討董卓,殺橋帽之後,在袁紹和公孫瓚爭霸的時候,又非常明智的選擇了袁紹,而戰隊成功。不過在李傕郭汜鬧京都的時候,青州黃巾軍又起,逾百萬之眾入侵兗州。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終被黃巾軍所殺。而曹操則在鮑信等人的擁立下,趁機接管了兗州。而鮑信也在這之後的一場攻打黃巾軍的戰役中力戰而死。所以,從這裏可以清楚看出討伐董卓的刺史劉岱和攻打劉備的偏將劉岱並不是一個人。
有人考證過《三國演義》的版本,在嘉靖本以前一直存在着兩個劉岱,只是事蹟混淆,讓人迷惑。到了毛宗剛父子評改《三國演義》的時候,就針對這一混亂的現象做了改動,刪除了劉岱被青州黃巾軍所殺的事情,雖然使得前後統一了起來,卻讓兩個原本不同的劉岱變成了一個人。想來毛宗剛父子也沒有去認真研讀史籍,使得這一錯誤遺傳至今。其實只要仔細看一看《三國志武帝紀》是不難發現這一問題的。裴注裏引用魏武故事裏的話,清楚地説道,“岱字公山,沛國人。以司空長史從征伐有功,封列侯。”
彼兗州刺史劉岱,非此司空長史劉岱也。
小A斯蒂芬寫於2017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