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多家銀行信用卡中心發出提醒,嚴禁信用卡資金用於炒股、理財、買房等用途。除了重申資金用途、劃定紅線外,多家銀行還調整信用卡相關權益。
監管部門日前通報,部分銀行信用卡業務偏離本源,要求各大銀行加強營銷及授信管理,強化風險源頭管控。分析人士指出,部分銀行信用卡風險指標上升,信用卡業務正在告別“跑馬圈地”模式,更加精耕細作,更重視風險控制。
嚴管資金用途
11月16日,浦發銀行發佈《關於進一步明確信用卡資金用途的公告》,稱個人信用卡及信用卡資金僅限持卡人日常真實消費使用。信用卡資金不能用於生產經營、固定資產投資、股權投資、套現、償還債務等非消費領域,包括購房、證券投資、理財、其他權益性投資及其他禁止性領域等。
11月2日,郵儲銀行發文強調,信用卡透支資金應當用於消費領域,不得套現,不可用於生產經營、投資等非消費領域(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除外)。
記者注意到,近幾個月來,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接連發文重申信用卡資金用途。8月,光大銀行公告稱,個人信用卡僅限持卡人本人日常消費使用,信用卡資金不能用於生產經營、固定資產投資、股權投資、套現等非消費領域,包括購房、投資、理財、股票、其他權益性投資及其他禁止性領域等。7月,中信銀行公告稱,個人信用卡透支應當用於消費領域,不得用於生產經營、投資等非消費領域,包括購房、證券投資、理財、其他權益性投資及其他禁止性領域等。
此外,不少銀行均表示,若持卡人信用卡交易出現監管禁止行為或銀行認定的風險特徵交易時,可能導致交易失敗,同時銀行有權採取調整授信額度、鎖定賬户等風險管理措施。
多方位風控
監管部門也一直在嚴查銀行信貸資金是否違規進入股市、樓市。除了資金用途,監管部門還從多個風險源頭對銀行信用卡業務作出要求。
據瞭解,銀保監會日前向各大銀行通報了信用卡業務檢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要求各大銀行加強營銷及授信管理,強化風險源頭管控,包括對異常用卡客户從嚴授信;從嚴管控涉嫌套現、逾期、多頭借貸、網貸共債、代還款等行為客户的授信;加強臨時額度管理等。
銀保監會要求,合理設定授信額度,規範資金用途,重點加強大額透支和現金分期等業務的資金流向管控,及時收集有效資金使用憑證,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及其他非消費領域。
根據通報情況,部分銀行對分期業務交易真實性審核不嚴,未及時核實交易憑證,資金用途監測存在缺陷。分期產品資金涉嫌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家裝分期業務為與住房銷售捆綁的裝修業務提供資金,車位分期業務為購買產權車位或長期使用權車位提供資金等。
今年6月,銀保監會下發《關於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的通知》,特別指出信用卡業務亂象,預借現金業務額度設置過高,不符合審慎管理要求,資金用途管控不力,違規流向非消費領域位列其中。
告別“跑馬圈地”
在信用卡業務上,多家銀行近期除了頻頻發公告規範持卡人資金用途,還紛紛規範調整信用卡相關業務,其中多數涉及權益、積分規則調整。
11月以來,股份制銀行掀起權益和積分調整潮流。
興業銀行稱,自明年1月1日起,旗下多張信用卡積分優惠兑換航空里程的年度優惠,兑換限額統一調整至20萬信用卡積分。
中信銀行稱,對旗下4張高端航旅信用卡權益進行調整,包括原無限次機場、高鐵貴賓廳調整為6次機場+4次高鐵貴賓廳/年;取消“36+1”全運動服務權益等。
光大銀行宣佈,房地產類交易、汽車銷售類交易、批發類交易、網上交易等項目均不參加積分獎勵計劃;持卡人在水電煤氣繳費類、超市類、加油加氣類、交通運輸類、保險類商户的交易不予累計信用卡積分。此前,民生銀行、廣發銀行等紛紛發佈公告,對相關積分規則進行調整。總體來看,“權益縮水”特徵突出。
業內人士表示,在疫情影響之下,今年銀行信用卡業務不良率受到影響,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在這樣的背景下,縮減信用卡權益也在情理之中。
分析人士稱,中國信用卡市場已經結束了在髮卡和權益上的“燒錢式”競爭,正在告別“跑馬圈地”模式,開始進入到精細化運營行列。
“中國的信用卡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成為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很多銀行都在衡量風險緩衝地帶的寬窄。”某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未來信用卡業務發展肯定不會是追求數量上高速增長,而是更多注入特色,與不同的場景相結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