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今天的文章分享一篇首發價投圈的深度文章,讓我們一起再以巴菲特為例,看看當年宏觀與美股市場的關係以及我們的理解(值得收藏)!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以下正文:

我很贊同老司機的一個觀點,就是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説(尤其是體量有限的),主要矛盾永遠是熟悉的好公司是否有好價格,而非宏觀和大盤的情況。這也是巴菲特一再強調的。

不過,巴菲特顯然對宏觀經濟和大盤情況有很深刻的理解,他在1999年的“太陽谷演講”中進行了一次系統的精彩分析。我將在本文的上半部分中概括巴菲特的分析框架。同時出於興趣和好奇,我會在下半部分中嘗試運用這一框架分析當前的情況,可能並不成熟,大家權當參考,歡迎討論。

一:“太陽谷演講”中,巴菲特的宏觀框架概括

巴菲特認為,如果把股票市場看作一個整體,那麼它的直接驅動力量有兩個:一是利率環境,二是企業税後利潤佔GDP比重。

利率環境很好理解:在美股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的標準是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假如無風險的國債收益率有15%,那麼誰還願意去承擔風險買股票呢?一旦利率上升,股票市場的估值自然會受到壓制。

企業税後利潤佔GDP比重,本質上是企業股東的所得。在GDP增長的情況下,這一比重越高,相當於股權資產(股市)的回報也就越高。

那麼按理説,股票市場和利率應該是嚴格的負相關關係,而和GDP、企業利潤佔GDP比重呈正相關關係——GDP增長與股市回報相吻合,乍一聽很符合價值投資原理,事實上如果按照美股60年的歷史來看,也確實是這樣。1950-2021年,美國的GDP增長率是6.3%,同期標普500(不算分紅)的增長率是3.4%,算上平均每年3個點的分紅,那麼投資標普500的實際回報率和美國GDP的增長率是基本一致的。

但如果放在10年左右的維度,股市卻似乎不受GDP增長的束縛,甚至毫無關聯可言。為什麼會這樣呢?巴菲特分析了美股歷史上兩段時期:1964-1981年、1981-1998年。

1、1964-1981年

這一時期裏,美國的GDP增長了370%,但同期道瓊斯指數漲幅僅有0.1%。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利率,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5%上升至15%——想象一下我們現在的DCF模型,如果把貼現率乘以三會是什麼結果。另一個原因則是企業税後利潤佔GDP的比重減小。

結果,用巴菲特的話説就是:

“利潤大幅衰減,而無風險利率一飛沖天。投資者總會將目前所面臨的狀況投射到對未來的看法上,這好比是開車不看前方卻緊盯着後視鏡看,人們以為企業獲利將持續低迷,無風險利率也會一直維持在高位,這再次解釋了為何即使GDP已增長了近4倍而股市卻還在原地踏步。”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圖:美國國債利率變化,1964-1981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圖:美國企業税後利潤佔GDP比重,1964-1981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圖:道瓊斯指數,1964-1981

2、1982-1998年

這一時期裏,美國GDP增長了300%,道瓊斯指數漲了1050%。這一時期除了利率的大幅降低,企業税後利潤佔GDP比重也從底部開始回升,並於1990年代末從上世紀的最低點,迴歸了6%左右的正常水平。

巴菲特認為:“利率和企業税後利潤,這兩個投資者最在乎的要素的變化,雖然不是全部,但也部分解釋了為何第二個17年美國股市的漲勢超過10倍。當然,大牛市也與市場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係。一旦牛市開始啓動,人們會在某個時期發現,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能賺大錢。因此,所有人蜂擁而至,不論利率如何,回報怎樣,都不做考慮。”

換句話説,宏觀經濟的轉好、利率的降低,加上市場的非理性情緒,造成了1982-1998年的超級牛市。也正是在1998年,巴菲特提醒市場:放低未來預期。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圖:美國國債利率變化:1982-1998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圖:美國企業利潤佔GDP比重,1982-1998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圖:道瓊斯指數,1982-1998

二、我們學到了什麼?

首先,成熟市場股市的長期增長是和GDP增長相符合的。1960-2021年,美國GDP從5430億上升到233200億,年化複合增長率為6.3%。同期,道瓊斯指數的增長率為6.8%。

其次,在10年級別的“短期”,股市作為一個整體的增長率,受到利率、市場情緒等影響,和GDP增長很可能是不一致的。1964-1981年股市被明顯甩在身後,1982-1998年則遠遠跑在前面。

最後,巴菲特其實在1998年做出了一個預言,那就是認為未來20年,美國股市的回報率會大大降低,最多6%。這個預言現在看來並不準確——標普500指數2000-2021年的複合回報率約為8.5%。

(這裏我們不用道瓊斯指數,因為自21世紀以來,該指數的成分股其實已經不能代表美國經濟了)

實際上巴菲特在1977年也曾針對宏觀經濟撰文,但後來他自己也承認當時預測錯誤。

所以,即使是巴菲特,也很難預測“短期”經濟和大盤的情況,更不要説用它來指導股票投資了。但我認為需要意識到宏觀經濟的巨大影響,並更加深刻的理解“護城河”這個因素的重要性——護城河深的企業才有更大的希望穿越宏觀週期。

三、試分析近二十年的美股

以下為個人觀點,並非對巴菲特觀點的總結。

2000-2021年,美國GDP年化增長率為4%,同期標普500的回報率是8.5%。股市收益是GDP的2倍,美股幾乎牛冠全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自然,其中有利率的一份功勞,美國十年期國債的利率穩步下行。這也是巴菲特分析的一大因素之一。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圖:美國國債利率變化:2000-2021

但我認為其中還有另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國這個國家的“商業模式”發生了改變。我們看美國企業利潤佔GDP比重數據,也就是巴菲特的第二大因素: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圖:美國企業利潤佔GDP比重,1990-2022

這一比重自從1990年以來不斷上升,到了美國曆史上的高位。這説明美國不僅GDP在上升,其企業部門的利潤上升的速度更快。背後的原因應該是全球化。蘇聯解體後,美國的跨國企業不僅可以進行全球經營,而且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之中,更多的演變了所謂高附加值產業——這就是美國的“商業模式”出現的變化。

當然,這一現象也導致了一些問題,比如美國製造業衰退的問題,以及巴菲特強調過的貿易赤字的問題。實際上,中國是這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總而言之,美股過去20年大大超越GDP的增長,確實有時代背景的原因。這一現象能否持續下去?這就是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了。宏觀對股市整體回報的影響很大,但宏觀無法預測,大盤迴報也不等於個股回報。

最後借巴菲特的話做個結語:“投資的要旨不在於評估這個產業對社會能有多大的影響,或是它有多大的發展空間,而主要應該看某家公司有多大的競爭優勢,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這種優勢能維持多久。擁有廣闊而持久的“護城河”的產品或服務才能真正為投資者帶來甜美的果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96 字。

轉載請註明: 宏觀,當真重要嗎?(建議收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