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好,我是villike,很高興見到各位,以下是這篇文章的語音版:
網頁鏈接
這篇文章,是我“從0開始”分析洋河股份的第7篇文章,在上一篇中(首發於微信公眾號:villike的財務自由筆記),我提到:
“那麼,洋河在上市以後的表現,真的如我們想象那樣光輝耀眼嗎?
下一篇文章,我們一起來看看真實的數據,感受光環背後的真實洋河,結果可能會跟讀者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我們接着來看。
01 消失的寶藏
看完上一篇文章,現在再回頭看,洋河併購雙溝時説的這句話,是否更有感覺?
“使公司獲得優質生產要素。”
這裏有個很關鍵、也很微妙的問題:這個優質生產要素,是什麼呢?
如果是一舉獲得大量的優質老窖池,就相當於獲得了大量“先進的設備”。
但是,如果是獲得了一些還不錯的基酒,只能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很遺憾,這一點,外界投資者是無法知道的,這也是投資白酒企業有意思的一點:
最值錢的固定資產(窖池),往往在資產負債表上,是看不到的。
窖池,對於濃香型白酒企業,是核心生產資產。
然而,按照會計準則,固定資產需要折舊,酒廠花100萬建造的窖池,可能10年時間就歸零了。
從今往後,在資產負債表上,就見不到這些窖池了。
然而,它們是越來越值錢的,而且,修繕費用幾乎可以忽略。
“重置成本”就更是無稽之談,誰會把自己幾十年的老窖池挖掉,然後“重置”一下?
窖池雖然説不清,但收購雙溝帶來的基酒增長,是顯而易見的:
2009年,洋河存貨中的“半成品”(也就是基酒)3.3億,2010年收購雙溝,當年年底,基酒有12億,增長了3.6倍。
02 奮進的洋河
洋河的管理層優秀,我認為標誌之一,就是在認清了方向的前提下,果斷、堅定地走下去。
在擴充中高端產能上,他們就是這樣做的。
除了一上市,就以閃電般的速度,併購雙溝,洋河管理層,同時也在大幹快上地擴充洋河的產能。
2009年上市時,募集資金投向,共有4個項目,公司排在最重要的前2個,均與中高端產能有關。
第一個項目,叫名優酒釀造技改項目,計劃投資2.7億,目標是“每年增加名優基酒9,000噸”。
第二個項目,叫名優酒陳化老熟和包裝技改項目,計劃投資3.9億,目標是“每年增加中高檔白酒15,000噸。”
注意這裏的表述,其實真正提高基酒產量的,就是第一個項目。
還有一個關鍵,這裏的“名優基酒”,到底是生產哪個級別白酒的成分呢?
看看洋河披露的《名優酒釀造技術改造工程(二期)可研報告》怎麼説:
“中高端白酒產品,是指普通終端(商店、超市或酒店)銷售價格在100 元/瓶和300 元/瓶以上的高價位白酒產品。
該項目實施後,每年可為企業自身提供名優基礎酒 20000 噸,保證了企業生產中高檔商品酒(洋河藍色經典和洋河大麴系列)原酒的質量。”
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這裏的名優基酒,主要是供給藍色經典系列和洋河大麴系列用的。
換句話説,這裏的名優,跟讀者們腦海中的“高端酒”不一樣,它是相對於以前的敦煌古釀等低端酒來説的。
再説得明白點:
這些“名優基酒”,指的就是我們理解的基酒,並沒有“高端”的概念,畢竟藍色經典也有一兩百塊的海之藍,這些酒,恐怕連中端都算不上。
至於用於600元以上真正高端酒的部分,究竟有多大比例,洋河沒有披露過,我們也無從得知了,但從“不披露,往往意味着不好看”的角度看,這個比例,肯定不會太大。
除了上市時這兩個項目,洋河在隨後的幾年,密集啓動產能擴張項目,公司2011年報提到:
“2011年,是公司發展歷史上,也是目前白酒行業內最大規模技改工程的全面開建之年。
洋河、雙溝、來安三地規劃建設新的釀酒產業園,10月16日,三地新工程同時開工,正式吹響蘇酒集團向宏偉目標前進的號角。”
同時,在2011年3月20號,洋河將雙溝剩餘的一半多股權,也全部買下,從此,雙溝成為洋河的全資子公司。
2012年報顯示,涉及到產能擴張的項目,正在進行的有4個,按照投入大小排列分別是:
來安基地名優酒釀造技改及配套工程(三期),投入31億;
3萬噸名優酒釀造技改工程,投入16億;
名優酒釀造技術改造工程(三期),投入13億;
來安基地25.4萬噸陳化老熟項目,投入6億。
03 尷尬的洋河
洋河這麼努力,效果如何呢?
基酒的增長,毋庸置疑,前面分析存貨週轉速度時,讀者們也都看到了,公司的存貨,越堆越多。
事實上,公司存貨中的“半成品”,也就是基酒,從2009年的3.3億,一路增長到2019年的118億,增長36倍,10年的複合增長率43%。
同期,營業收入增長5.8倍,複合增長率19%。
這看起來,實在是有點怪怪的,我們可以換個視角,以對比的方式來看看。
我以下面這張圖為基礎,給讀者們展示洋河這些年的情況。
這張圖,藍色線,是洋河的營收/五糧液的營收,紅色線,是洋河的淨利潤/五糧液的淨利潤。
前面講完白酒的“香型”之後,讀者們應該知道為什麼洋河應該和五糧液比了。
因為,在濃香型白酒中,五糧液是老大,茅台不屬於這一類香型,和五糧液相比,更有可比性。
從上面這張圖,看洋河的情況,可以分為幾個區間:
第一個區間,2006-2009年。
這幾年,是上市前洋河高速發展的幾年,應該説在2003年,洋河藍色經典系列面世,洋河開始加速成長。
第二個區間,2010-2012年。
2009年,洋河上市,開啓併購雙溝、大量擴張產能的3年,在這3年結束時,按照公司2013年報説法:
“釀酒生產量質齊飛,洋河股份成為白酒行業產能規模最大的企業,為公司實現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三個區間,2013-2015年。
這段時期,中國高端白酒行業,受到“限制三公消費”的一記重擊,茅台、五糧液等高端白酒佔比高的公司,營收利潤紛紛萎靡,洋河迎來3年的高光時刻。
第四個區間,2016-至今,洋河的光環褪去,表面看起來,企業仍然在增長,但跟濃香龍頭的差距,已經越拉越大。
事實上,2019年,洋河的營收和淨利潤,相比於五糧液的程度,已經回到了2010年水平。
04 優秀的幻象
這些年,很多投資人對洋河趨之若鶩,普通老百姓説起這家企業,也是豎起大拇指誇讚,可是,這家公司的數據表現,真的有那麼好嗎?
我們拿實際的數據出來看,以營收為例。
要提醒一下,白酒企業往往有巨大的預收賬款,所以,我在計算“真實營收”時,把預收賬款的變動情況也考慮了進來。
下面這張圖,是茅台、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這中國前4名的白酒企業,這些年的真實營收增長速度。
為了方便讀者觀察,我把洋河的數據標了數字,就是藍色那條線。
這張圖,可能會顛覆很多人對幾家企業的看法,以洋河為基準,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事情:
忍不住先岔開説一句茅台,各位看紅色那條線,是茅台,從來沒有負增長過。
而且,不管身邊小弟如何上竄下跳,茅台的真實增速,一直是穩如泰山,哪怕是最差的2014年,也是正增長。
接着説以洋河為基準的觀察。
第一個,在2013年,五糧液和瀘州老窖都被“八項規定”打壓地很慘,而洋河居然還維持了正增長,表現可以媲美茅台。
這裏面,恐怕主要的原因,是產能擴張後,渠道快速出貨的慣性,以及洋河高端酒佔比不高,反而“躲過一劫”。
第二個,中國白酒行業,尤其是高端白酒行業的復甦,是從2016年報開始,全面顯現的。
但是,從2016年開始,洋河的真實營收增速,在這4家中,實在不怎麼好看:
2016年,倒數第一;
2017年,倒數第二;
2018年,倒數第二;
2019年,倒數第一。
這種增長的結果,就是上面和五糧液對比的那張圖,2019年,洋河相比於五糧液,已經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
05 潰敗
我們再把洋河和五糧液的其他方面,拿出來對比一下,看看洋河的表現如何。
上圖是ROE的對比,五糧液落後洋河多年,但是在2016年之後,開始逐步趕上,2019年反超洋河。
讀者們可能會奇怪,為什麼ROE五糧液一直落後,卻能在這幾年,一直擴大相對於洋河的營收和利潤優勢呢?
答案,一方面是下面這個圖:
從營收增速來看,自2016年開始,五糧液的營收增速,就開始全面領先於洋河。
另一方面是這個圖:
五糧液的分紅比率,一直都小於洋河,尤其是2016年開始,基本維持在50%左右,而洋河則一路上升到60%。
各位還記得我的選股第二大指標嗎?
關鍵比率=ROE/分紅比率。
ROE高是第一重要的,但同時,低的分紅比率,可以讓更多收益留在公司享受ROE。
到了這裏,洋河的情況,我們已經基本清楚了。
下一篇文章,我將完成對洋河“濕雪長坡”的分析,並給出我對投資洋河的判斷,明晚或者後天早上,發送在微信公眾號:villike的財務自由筆記,想要看其他公司分析的話,後台輸入公司名稱即可。
@今日話題$上證指數(SH000001)$$洋河股份(SZ002304)$$恆生指數(HKH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