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國泰基金在對自家鋼鐵ETF的宣傳上,打出了“碳中和+供給側+低估值”三大賣點。
這與2016年開啓的集中去產能何其相似?
同樣是供給側改革發力,同樣站在新的五年計劃起點,也同樣引發了產品價格、資本市場的激烈反應……
僅以“鋼鐵重鎮”唐山為例,在退出空氣質量排名後十名及生態環境部的突襲下,3月下旬釋放了一系列的鐵腕治污措施。當地至少30%起步的限產力度,也刺激鋼坯價格創出了近13年的新高。
年內,工信部更是多次作出如“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2021年粗鋼產量同比下降”的表態。
碳達峯、碳中和背景下,鋼鐵業的“去產量”進程正在徐徐開啓,對此業內不乏有人將其稱之為“第二次供給側改革”。
只是,與上一輪週期相比,本輪週期的行業供需關係、產品價格將如何演繹?
唐山限產過後,其他空氣排名靠後的城市會否跟進?
按同樣的限產力度計算,預計將影響供給端多少產能?
這些因素,直接決定了未來鋼鐵業景氣回升的高度,以及相關企業盈利能力、二級市場估值的高低。
為此,21世紀資本研究院聯合蘭格鋼鐵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本期《21硬核投研》,希望能夠通過定性、定量分析,及未來行業潛在的演變方向,加深投資者對行業理解程度,儘量減少相關上市公司來自基本面的變量。
景氣度處於何種位置?
單純從價格比較,目前鋼價要顯著高於2017年去產能的峯值。
3月24日,上期所螺紋、熱卷主力合約的結算價分別為4733元/噸、5124元/噸。
2017年行業去產能加速階段,這兩個鋼材品種的高點尚不過4418元/噸、4400元/噸。
與上幾輪週期相比,目前行業盈利能力卻處於較低水平。
從2008年算起,國內鋼鐵業至少經歷了五輪較為明顯的上升或下降週期。
分別為2008年末至2011年7月(“四萬億”投資期間)、2011年7月至2015年底(產能過剩)、2016年初至2018年底(集中去產能階段)、2019年至2020年3月底(去產能後階段+疫情)、2020年4月至今(經濟復甦,礦石、焦炭成本刺激鋼價上漲)。
期間,主導行業運行的主要驅動力和供需關係演變動力。
21世紀資本研究院將其歸結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8年末至2011年7月,次貸危機對全球影響顯現,中國出口環境變差,鋼鐵市場價格大幅下行。2008年底國家推出4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經濟提振下,鋼鐵需求增長推動鋼鐵市場震盪上行。
第二階段:2011年7月至2015年底,4萬億投資背景下,鋼鐵行業投資力度加大,產能過剩逐漸顯現,市場競爭激烈,鋼材價格震盪下行,行業盈利持續下降,2015年嚴重虧損。據蘭格鋼鐵雲商平台監測數據顯示,至2015年12月,鋼坯價格最低達到1460元/噸,三級螺紋鋼最低達到1823元/噸。
第三階段:2016年初至2018年底,面對鋼鐵煤炭等行業產出多、競爭無序、虧損嚴重等現象,國家在2015年11月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2018年,鋼鐵行業完成1.5億噸化解過剩產能目標,取締1.4億噸地條鋼,行業供給環境持續改善,市場價格震盪上行。
第四階段:2019年至2020年3月底,2019年起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政策紅利逐漸衰減,疊加2020年一季度疫情影響,鋼鐵行業高供給壓力有所顯現,鋼材市場價格震盪下行。
第五階段:2020年4月至今,經濟復甦+成本推動,2020年二季度隨着中國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和經濟復甦,鋼鐵行業供需兩旺,疊加鐵礦石、焦炭等原料成本上行推動,鋼鐵市場震盪上行。
對比可以看出,最近一輪的鋼價上行主要受到鐵礦石、焦炭等成本端上漲,以及全球貨幣寬鬆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碳達峯、碳中和帶來環保限產力度加大,產量受到約束下供需改善預期等綜合因素的推動。
圖2:2010年初至今蘭格鋼鐵噸鋼毛利測算,數據來源蘭格鋼鐵、21世紀資本研究院
正因於此,在成本大幅上漲下,鋼鐵行業盈利被嚴重吞噬,當前鋼鐵業盈利能力是處於近10年週期以來的相對低位,僅僅略強於2014年、2015年行業產能過剩的低迷階段。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測算結果顯示,2月份,包括方坯、線材和螺紋鋼等在內的七大品種噸鋼平均毛利為-89元/噸,3月份隨着鋼價上漲,利潤空間得到一定修復,但也僅110元/噸。
相比之下,在2017年行業去產能高峯期間,這一數值曾對一度超過1100元/噸,目前整個行業景氣度與供給側改革期間存在極大差距。
對應到企業經營層面,較低的利潤空間,使得相關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難以出現顯著提升,整體利潤規模表現較差。
碳達峯帶來“第二次供給側改革”預期
行業盈利能力處於底部,但是在2月至今A股市場走勢中,鋼鐵股卻異軍突起。
2月10日至3月12日拉漲期間,36只鋼鐵股(包含普鋼、特鋼企業)平均漲幅達19.4%,同期滬深300和全A指數漲幅為-4.79%、5.38%。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蘭格鋼鐵研究中心認為,這主要為A股板塊輪動所致,市場選擇了賣出累計漲幅過高的白酒、新能源等龍頭股,轉投更具估值優勢的順週期板塊,加上“碳中和”概念的風靡和對行業供給側的潛在改變預期,最終促使鋼鐵股集體上漲。
圖3:2001年至2020年國內粗鋼產量數據,數據來源蘭格鋼鐵、21世紀資本研究院
上述預期,存在一定行業基礎。
對比歷史數據可以看出,近20年國內粗鋼產量連續走高,從不足2億噸一路躍升至2020年的10億噸以上。
2019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98.26億噸,佔全球比例為28.76%,是全球最大的排碳經濟體。
其中,電力領域排碳39.36億噸,佔比40.05%,交通領域排碳9.16億噸,佔比9.32%,生活領域排碳7.62億噸,佔比7.76%,鋼鐵行業排碳佔比在15%左右。
換言之,鋼鐵業是國內工業製造業中排名首位的“排放大户”。
那麼,想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鋼鐵業減少碳排放,避無可避。
至於具體實施路徑,21世紀資本研究院、蘭格鋼鐵研究中心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新的冶煉工藝探索,如氫冶煉技術、電解技術等,減少對碳的應用,進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碳捕獲及應用技術(CUSS),對於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收集及相關技術處理,該技術的產品,既可轉化為農業肥料或用作石油開採的催化劑等,也可經過壓縮後封存在枯竭的油田、天然氣領域、海底等安全場所。
(2)新能源應用,由之前的火電應用向風電、太陽能等轉變,減少火電應用產生的間接碳排放。
(3)鍊鋼產能結構轉變,電爐鍊鋼相較轉爐鍊鋼碳排放大大減少。長流程高爐+轉爐生產工藝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噸鋼基本在2.1噸以上,而100%廢鋼的電爐工藝排放量僅282公斤。
(4)減產量,直接通過減產,減少碳排放。
2021(第十二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上傳出的消息是,《鋼鐵行業碳達峯及降碳行動方案》已經形成修改完善稿,五大實施路徑為推動綠色佈局、節能及提升能效、優化用能及流程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和應用突破性低碳技術。
此外,《行動方案》確定的初步目標為,“2025年前,鋼鐵行業實現碳排放達峯;到2030年,鋼鐵行業碳排放量較峯值降低30%,預計將實現碳減排量4.2億噸。”
綜合現有冶煉技術、原料結構,以及工信部、中鋼協等相關部門的表態來看,現階段鋼鐵業實現碳達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去產量。
中鋼協副會長駱鐵軍指出,“過去15年間,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從694千克標煤降到了545千克標煤,但單位能耗下降速度逐年減弱,進一步下降空間有限,因此要想實現碳達峯,首先要從鋼鐵產量特別是鐵產量下降入手。”
這一背景下,2020年10.65億噸的粗鋼產量將成為“十四五”期間行業供應的峯值。
供應端設置上限,與2016年的去產能的效果類似,行業內因此也形成了“第二次供給側改革”的預期。
限產預判:河北四省至多減產7000萬噸
世界鋼鐵看中國,中國鋼鐵看河北,河北鋼鐵看唐山……
鋼鐵業“十四五”若想實現碳達峯,抓住主產地唐山是必然。
數據顯示,2020年,唐山市生鐵產量為1.33億噸,佔全國比例為14.98%;粗鋼產量為1.44億噸,佔全國比例為13.52%。
3月19日,唐山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發佈《關於報送鋼鐵行業企業限產減排措施的通知》,執行時間3月20日至12月31日,減排比例為30%-50%。
這本身也是落實2021年《河北省深入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十條措施》中,唐山退出“污染城市後十名”做出的具體行動。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蘭格鋼鐵研究中心測算結果為,2021年3月20日-12月31日唐山市限產30-50%方案將影響唐山市生鐵產量3000萬噸左右,按照15%的轉爐廢鋼比,預計影響粗鋼產量3400萬噸左右。
監測的唐山生產動向顯示,當地不含已淘汰和停產高爐共104座,3月23日停產高爐數量為40座,高爐開工率為61%。
而這是國內鋼鐵供給端相對確定的“減量”,但是僅僅依靠其3400萬噸的減產預期值,並以2020年全國產量計算,其整體影響不過3.2%左右。
更為關鍵的是,其他空氣質量排名靠後的城市會否跟進限產?
圖4:粗鋼產量排名前10省市及空氣質量較差城市概況,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
生態環境部發布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簡況顯示,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10城市(從倒數第1名到倒數第10名)依次是安陽、石家莊、太原、唐山、邯鄲、臨汾、淄博、邢台、鶴壁、焦作。
河北省4城市上榜,但是先後發佈了相關的“退後十”的時間表。其中,唐山邢台今年“退後十”,石家莊邯鄲明年“退後十”。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蘭格鋼鐵研究中心認為,雖然當前行業限產僅限於唐山,目前還沒有其他區域跟進或相關部門文件的進一步出台,但是在各省市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下,鋼鐵行業作為碳排放大户,其他省市可能會效仿唐山減排力度。
目前,包括河南等省份也已制訂了類似於唐山的鋼企環保績效評級,通過生產工藝水平、治理技術等多項指標制定績效評級細則,將行業企業分為A、B、C級,並根據不同天氣條件,根據等級採取不同的停限產措施。
對比上表也可看出,空氣質量排名靠後的城市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這四省又佔據了全國粗鋼產量的40.51%,2020年合計產量達4.314億噸。
另有機構測算,若參照唐山的減產幅度估算,上述四省粗鋼減持幅度預計達7000萬噸左右。按2020年10.65億噸全國粗鋼產量計算,相當於同比減少6.57%。
圖5:2020年粗鋼產量排名前10省市產量變化,數據來源21世紀資本研究院
此外,結合粗鋼產量變化情況來看,此次限產重點的河北增幅有限,反而是山東、山西兩個空氣污染城市較為集中的省份,2020年粗鋼產量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增長。
在碳達峯、行業“去產量”的背景下,上述省份跟進唐山限產的可能性較大。
雖然部分賣方機構認為“我們正站在鋼鐵行業新繁榮的給起點”,但是僅就上述7000萬噸的至多減產預期值來看,整個行業供應端的收縮,會明顯小於2016年至2018年的行業去產能階段。
如2017年上半年,國內合計取締、關停“地條鋼”生產企業600多家,涉及產能約1.2億噸。“十三五”期間,國內共化解鋼鐵產能約2億噸,1.4億噸地條鋼全部清零,彼時全國粗鋼總產量尚不過8億噸出頭。
相對應的,本輪驅動價格上漲的動力也會弱於2016年至2018年,相當於一次“縮小版”供給側改革。
至於“到2030年,碳排放量較峯值降低30%”等長遠目標,則可能通過電爐替代高爐等形式產能置換,這對行業中短期供需關係影響較小。
高成本壓力下,鋼企一季度盈利低位徘徊
通過對上述數據定量分析後,短期可見的鋼鐵業供給端的收縮力度小於2016年集中去產能階段。
對應到資本市場,則是鋼材價格上漲的驅動力、上市公司的盈利提升幅度,也會顯著弱於上一輪週期,2017年、2018年上市鋼企動輒1000元以上的噸鋼利潤難以再現。
核心邏輯,為量、價關係。
首先,整個鋼鐵業面臨更為嚴格的產能、產量控制。
工信部也已表示,年內將制定出台更加嚴格的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完善產能信息預警發佈機制,實施產能產量雙控,組織開展鋼鐵去產能回頭看,逐步研究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總量等為依據的產量約束機制。
全行業產量增長空間十分有限,供給端大概率收縮,企業經營端來自銷量層面的刺激支撐力度不足。
其次是價格。經過2020年4月至今的持續拉漲後,螺紋、板材等主要鋼材品種已經超越2018年去產能末期的高點,並十分接近2011年“四萬億”後期的高點,未來進一步上漲空間隨之減小。
尤其是板材類產品,自2020年下半年,受益於下游汽車、機械行業需求的增加,及自身成本端的推動,價格早已創下歷史新高。
但是與2018年相比,目前鐵礦石、焦炭等主要原料價格卻處於歷史絕對高位,如2015年底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僅為285元/噸,但是在今年3月初則創下了1165.5元/噸的新高。
換言之,鋼價確實漲了,鋼企卻沒享受到紅利,利潤空間早已被高企的成本端所覆蓋。
比較部分板材噸鋼利潤演變情況,也可看出今年一季度除了冷軋卷板表現較好外,熱卷、中厚板利潤空間反而較2020年同期有所下滑。
反映到企業財報上,今年一季度各家上市鋼企業績增長壓力同樣不容小覷。
整體上看,鋼鐵業盈利能力仍然處於歷史相對低位徘徊。加之此前促使產品價格上漲驅動力,如需求、流動性邊際弱化的風險,短期內還看不到行業相對確定的反轉跡象。
兼併重組加快,貢獻事件性驅動機會
行業基本面未出現明顯好轉,僅有減產預期作為支撐的景氣度提升基礎並不牢靠。
更何況,上述定量分析結果已經在唐山限產的基礎上,提前一步擴散至其他污染較嚴重省份,至多對整體產量影響尚不過6.6%。
這其中還面臨着,山東、山西、河南等省份未跟進限產的不確定性,即便跟進限產,各地限產力度也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實際減產數量或低於上述7000萬噸的預估值。
相比與潛在的限產擴圍預期,鐵礦石、焦炭等原料價格的回落,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會顯得更為直接和有效。
另外,較為確定的趨勢是,作為行業龍頭的上市鋼企“十四五”期間兼併重組力度有望明顯提升。
這在“十三五”期間的2019年至2020年已有體現。
以寶鋼為代表的國企及民營鋼企龍頭建龍集團、方大集團,期間兼併了多家區域性鋼企。
全國人大代表、鞍鋼集團董事長譚成旭近期也表示,“十四五”期間,鞍鋼將按照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降低排放和能耗這“兩升兩降”的總體思路,在“五新”上聚力、發力。謀劃新定位,制定“7531”的發展目標,即7000萬噸級的粗鋼、5000萬噸級的鐵精礦、3000億級的營業收入和100億級的利潤。
但是,鞍鋼集團2019年、2020年粗鋼產量分別為3920萬噸和3819萬噸,剩餘缺口超過7000萬噸。
對此亦有業內人士預判,鞍鋼或將本鋼、凌源鋼鐵等遼寧本土鋼企整合,按其產量計算,剛好可以達成“7000萬噸粗鋼、5000萬噸鐵精礦”的目標。
國務院2016年9月發佈的《關於推進鋼鐵產業兼併重組處置殭屍企業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團內,其中包括8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3—4家、4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6家—8家,以及一些專業化的鋼鐵集團。
而據蘭格鋼鐵研究中心最新測算數據顯示,按照十大鋼鐵企業粗鋼累計產量計算,2020年鋼鐵產業集中度(CR10)為39.2%,雖然較2019年提升2.6個百分點,較“十三五”末期提升5個百分點,但是提升空間仍然巨大。
同時,結合上述目標來看,寶鋼已率先完成,其他如鞍鋼、河鋼等頭部企業,甚至是區域性的龍頭鋼企,均有望延續這一整合路徑。
這對於上市鋼企而言,有望對相關公司貢獻一定的事件性驅動機會。
只是,在供應端減產幅度有限、成本端高居不下的背景下,鋼鐵業整體仍然缺乏一些景氣度翻轉的契機。
上述背景下,二級市場鋼鐵板塊亦難以複製供給側改革階段的行情,碳達峯、碳中和對行業的改變,更可能是一次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長週期改造。
鋼鐵股僅有的確定性優勢,也只剩下了國泰基金提及的“低估值”,而這並不能構成股價,尤其是整個板塊上漲的核心邏輯。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