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編者的話: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歐班列迎來一輪爆發式增長。根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鐵集團”)發佈的最新數據,2020年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24萬列、發送113.5萬標準箱,同比分別增長50%、56%。中歐班列年度開行數量首次突破1萬列,單月開行均穩定在1000列以上。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國際海運、空運受阻情況下,中歐班列充分發揮優勢,成為歐亞經貿聯繫的“穩定器”、國際抗疫合作的“強心劑”。日前,《環球時報》記者分別走進重慶、德國杜伊斯堡兩個城市採訪,感受到中歐班列給沿線地區經濟帶來的巨大改變。
重慶商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2021年新年第一天,響亮的火車鳴笛聲同時劃過重慶團結村與成都青白江,連接中國、歐洲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運輸動脈——中歐班列迎來一件大事:成渝兩地同時發出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號首趟列車(如圖①),它們滿載電子產品、機械零件、智能家電,一路向西,分別駛往德國杜伊斯堡和波蘭羅茲。這是國鐵集團首次批准成渝兩地統一品牌,並使用統一名稱開展品牌宣傳推廣。
“去年年初,渝新歐班列發貨量受疫情影響有所下滑,但從4月開始,情況可以説是‘高歌猛進’,連續每月單月開行量均突破200班”,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漆丹向《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起這特殊的一年。重慶是全國最早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以團結村站和魚嘴站為起點的中歐班列(渝新歐)2020年開行自然列2177列,重箱(指已裝貨物的集裝箱,與空箱相對——編者注)折算列超2600班,同比增長超70%,運輸貨值超900億元,同比增長65%,這些數據在全國中歐班列中都處於領先位置。
和渝新歐一樣,全國中歐班列開行量在2020年呈現出明顯的“先抑後揚”、逐季提升趨勢。統計數字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中歐班列開行量不足2000列,但在第二季度就超過3000列並在下半年持續增加。
漆丹向《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在疫情中,中歐班列充分顯示出其安全便捷的特點。在各國防疫措施收緊,海運、空運受阻的情況下,中歐班列不需要人員間密切交往,只有貨物一段段地聯動運輸,發揮出戰略大通道的作用。
“中歐班列保障了疫情期間貨物供應鏈的暢通”,重慶一家貨代公司與渝新歐班列合作緊密,該公司負責人鄭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歐班列的班次密集,在海運船期減少的情況下,中歐班列依然可以保證穩定運行,且不受人工作業影響,這些都讓原本沒有計劃選擇鐵路運輸的貨物搭上了中歐班列。
鄭森給《環球時報》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渝新歐將貨物運送到德國漢堡,大概需要15到18天;同樣的集裝箱從重慶經上海,走海運運達漢堡需要花費45天左右,每箱運費2000美元;空運最快,兩天時間就可以飛抵漢堡,但同樣貨物需花費1.2萬美元,遠高於鐵路運輸。“海運慢且倉位難尋,空運價格高漲,中歐班列就成為疫情期間最合適的選擇。”鄭森告訴記者。
貨運需求的暴增讓中歐班列開始擴展其運輸領域。在新冠疫情給各國帶來嚴重衝擊的2020年,防疫物資無疑成為最緊缺的貨物。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防疫物資生產國,每日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口罩、防護服、防護面罩等產品通過各種方式源源不斷地發往世界各地。漆丹介紹稱,在疫情暴發後,渝新歐投入大量力量用於保證抗疫物資通道的順暢。去年5月31日,中歐班列(渝新歐)首次開行出口防疫物資專列,據統計,渝新歐2020年組織運輸防疫和民生物資超4000標箱。
“我們之前通過渝新歐發送的防疫物資為0,但去年這一需求大幅增加,全年發出了約200噸、1000個大箱”,鄭森説,去年10月,他的公司通過渝新歐班列發出的貨量達到高峯,約為600個大箱。
“過去一年,渝新歐持續拓展新貨源,積極推進冷鏈運輸,並助力重慶造乘用車出口歐洲市場”,漆丹介紹稱,渝新歐原本的優勢之一就是本地企業生產的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現在這一品類更加完善;重慶本地製造的東風小康等整車也開始運到歐洲。此外,小到蘋果汁、凍雞爪,大到俄羅斯的礦產,有越來越多的進口產品通過渝新歐運輸到國內。
尋找未來的
“運輸熱點”
中歐班列在去年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能“化危為機”,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契機。但在近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供大於求、回程空箱率高一直是核心問題之一。
2020年,中歐班列回程重箱率提升顯著,同比增長9%,問題得到一定的解決。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漆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據瞭解,去年渝新歐已經實現回程班列運量超過去程運量,但未來還需繼續開拓歐洲市場,以佔領更多的歐洲市場份額,從而進一步提高中歐之間的平衡水平。“疫情為中歐班列提供了一個時間窗口,得以利用運輸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來邁出重要一步”,漆丹説,過去很多客户首選海運,不太關注鐵路,但現在他們體會到中歐班列的優勢,相信歐洲市場可以快速發展起來。
但在硬幣的另一面,由於中歐班列在2020年超過50%的開行數量增長,運輸路徑上多個節點都出現擁堵問題。根據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發佈的數據,2020年經新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兩個口岸進出境的中歐班列達9679列,創歷史新高,班列數量的爆發式增加也讓口岸出現班列超時積壓情況。已經有行業人士提出,中歐班列的進出境口岸應進一步實施擴能改造,優化運輸生產組織,同時還需要在國外更多地拓展線路。
藉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重慶也率先在中歐班列的運營上探索協作與融合。面對依然充滿不確定性的2021年,漆丹預測,中歐班列已經打下市場基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在歐洲,中歐班列前景也被看好。被稱為“汽車教父”的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告訴記者,中國是德國汽車製造商最大的銷售市場。杜伊斯堡在重工業衰落後,很長時間沒有找到新發展途徑。中歐班列的開通,幫助當地加速經濟轉型。
“未來,杜伊斯堡等歐洲城市仍可藉助中歐班列繼續發展。”德國法蘭克福經濟學者霍勒里斯表示,中歐班列未來在歐洲發展將有多項利好。歐盟在2050年將温室氣體淨排放量降為零的號召下,正在大力發展鐵路運輸。而中國與歐盟剛剛完成的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將進一步推動歐洲與龐大的中國市場之間的互聯互通。這意味着,歐洲未來與中國的貿易,會更多使用中歐班列運輸。德國鐵路貨運部門主管斯格里德預計,除了口罩、汽車零件等商品外,鋰電池和電動汽車也會是中歐班列新的運輸熱點。火車運輸速度是輪船兩倍,運輸價格則只有飛機幾分之一,且與航空貨運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95%。
杜伊斯堡:位於德國的“中國城”
“中歐班列打破紀錄!”德國《明鏡》週刊近日報道稱,新冠危機中,中歐班列出現繁榮景象。德國鐵路集團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中歐班列運行了約1.2萬多列火車,即每天約33趟,總計20萬個集裝箱,比2019年增加3000列火車。而其中,杜伊斯堡每天運行多達7列火車,成為歐洲最大的中歐班列樞紐。
坐落在德國西部魯爾區的杜伊斯堡是歐洲最大的內陸港,也是德國人口最稠密地區。《環球時報》記者10多年前到這座城市時,當時這裏還被稱為“鐵鏽帶”。如今,這裏卻讓記者感受到蓬勃發展的氣象。一輛輛載着寫有藍底白字“中歐班列”集裝箱的貨車從杜伊斯堡港進進出出(如圖②)。
當地政府直言,中國是杜伊斯堡經濟轉型的“功臣”。2014年,中國領導人訪德期間參觀杜伊斯堡,以推動“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當年,杜伊斯堡的第一列中歐班列開啓。
“中歐班列給杜伊斯堡帶來一個機會,讓世界重新去認識這個城市。”杜伊斯堡經濟促進局局長莫雨勒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現在杜伊斯堡與成都、重慶、合肥、西安、長沙等10多箇中國城市有中歐班列線路。中歐班列數量也從2014年每週3列,發展到目前每週60多列。
杜伊斯堡貿易商特羅菲特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疫情中,歐洲大規模進口中國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等,由於空運取消,中歐班列一度“一箱難求”,加上從德國開往中國的集裝箱量只有來程的1/3,中歐班列班次數量又無法大規模提升,導致疫情暴發初期,一個集裝箱的價格高達8500歐元左右。據他介紹,平常從中國出發的列車裝載的多為通信設備、服裝、電器、電腦等日用生活為主的產品,而從歐洲出發的列車裝載的則是汽車、高端機械設備、醫療器材、奶酪、奶粉等產品。大眾、奔馳等都是中歐班列客户。
杜伊斯堡市中國事務專員普夫盧格告訴記者,2014年以來,中歐班列為杜伊斯堡創造了成千上萬個工作崗位,中資公司數量從40個增加到100多個,超過2000名中國大學生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註冊。杜伊斯堡市長林克曾説,“我們是位於德國的一座‘中國城’”。
在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一些與中歐班列有關的職業特別吃香。比如,以前很少有當地人喜歡貨車司機這一職業,因為收入少。而如今,貨車司機卻成為高收入職業,月收入已漲到5000歐元以上,相當於工程師的收入。許多年輕人積極參與貨車司機培訓。
儘管德國仍處於疫情,在杜伊斯堡港附近,德國鐵路公司正在修建新的貨運站,尤其是中歐班列重要集散地杜伊斯堡DIT貨運場站面積越來越大。中國企業也在這裏擴建新倉庫,以便可以存放更多的集裝箱。正如杜伊斯堡經濟促進局局長莫雨勒説的,中歐班列給城市“帶來了新的血液、新的投資”。
杜伊斯堡與中歐班列有關的景點,甚至還成為網紅打卡地。比如杜伊斯堡的霍克菲爾德鐵路橋是中歐班列的經行之路,還有杜伊斯堡的萊茵公園、DIT場站等。當地居民克勞迪婭對記者説,許多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遊客慕名而來,想看看中歐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