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電動車可探索自行車化路線

日前,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其長期從事綠色交通、交通安全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認為,騎行是我國綠色交通發展的特色優勢,要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電動車的利弊。

對於電動車上樓充電的問題,楊新苗認為,要限制這種行為,但更要提高電池質量,從根本上確保安全。在電動車的發展上,可以探索走自行車化的路線,採用更輕、更安全的助力自行車。

專訪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電動車可探索自行車化路線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和他騎行所使用的助力自行車。受訪者供圖

要用科學的眼光分析電動車的利弊

新京報:你認為電動車和自行車的關係是什麼?它在整個交通體系中應起到怎樣的作用?

楊新苗:兩輪車交通是我國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騎行是我國綠色交通發展的特色優勢。自行車已經得到大家的共識和喜愛,被認為是綠色、低碳的出行選擇。

但電動車卻沒有得到一致和普遍的“認可”,就連專家們的看法都不一致,既有同情電動車的交通環保專家;也有了解譬如電池着火和電動車交通事故等更多情況後,從而非常不喜歡電動車的安全工作者。

因此,要用科學的眼光分析電動車的利弊。再加上這些駕駛者沒有接受機動車駕駛人那樣的安全訓練,安全意識普遍薄弱,進一步加劇了危險性。

新京報:今年11月,北京市超標電動車過渡期政策將結束,大量的超標車將被限制上路,你怎麼看待新老國標的調整?

楊新苗:其實與老國標相比,新國標對於車身重量的限制反而放寬了。原來的電動車國標規定的車重上限是40公斤,而2018年實施的新國標,把車重上限放寬到了55公斤。但從國際上看,歐美日的電動車標準普遍在降低重量。

近20年來,人們用的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哪樣不是越來越輕便?反過來要變重的,確實應該被重新審視。我國長三角城市已率先完成了新國標的轉化,城市的電動車,不光是變重了,還呈現出摩托化的趨勢,騎行也得戴上安全頭盔。

應用技術提升電池安全性 從源頭消除充電安全隱患

新京報:目前很多小區沒有充電樁設施或不能滿足需要,老舊小區飛線充電更是十分嚴重。你認為現階段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楊新苗:兩輪車的充電安全問題亟須解決。應急管理部和各地城市政府長期不斷地在做工作,力圖提升充電安全水平,取得了不少成績。從8月1日起,《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正式實施,電動車禁止上樓充電、停放,從制度層面上保證了安全。

但是,我們不光要解決使用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防患於未然,否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源頭上防止電池着火帶來的羣死羣傷,需要通過技術的進步去提升電池的安全性。事實上在冬季零攝氏度以下的低温天氣,在露天環境給電動車充電,也容易發生電池起火和爆炸。

新京報:現仍存在電動車非法改裝現象,這是否意味着標準有問題,才使得市民選擇改裝?

楊新苗:經過20年的努力,出一個電動車新國標,非常難能可貴。在新國標中,出於安全的考慮,將電動車的最高設計時速定為不超過25km,這毋庸置疑,是正確的。

但電機功率從250瓦提高到了400瓦,電機功率大,自然就能開得更快,加上車重55公斤的上限,意味着可以裝載更大容量的電池。這些車輛其實具備騎得更快的硬件條件,更有改裝的可能,而使用電動車的市民也希望車能騎得更快,因此,電動車的改裝市場就應運而生了。現階段,要想限制改裝只能依靠加強監管了。

希望有關部門推廣使用助力自行車

新京報:市場上還有一種特殊的“助力自行車”,讓騎行更省力,但佔比較少。它跟電動車有什麼區別?

楊新苗:聽説國外的“電動車”和我國普遍使用的“電動車”有顯著不同,我就讓別人從網上買了一輛二手的日本助力自行車。用完後我發現,我國的兩輪車分類有問題。

我們需要清楚的是,在兩輪車的分類中,除了自行車、電動車外,還應該有一類是助力自行車。助力自行車和兩輪電動車有着顯著不同,必須要腳踏起來才能前進,電機只是提供額外的助力,讓騎行變得更輕鬆。

助力自行車是學名,也可以簡稱為電踏車,也有叫做智慧電單車等。它是使用動力輔助系統,實現人力與電力混合輸出,帶動車體前進,繼承自行車優良騎行習慣的輕型交通工具。

助力自行車相比電動車更輕,它自重只有15公斤左右,可以承擔上百公斤的人貨重量。一方面解決了使用超標電動車的安全隱患,一方面比傳統自行車更舒適便捷,節省了人力。

新京報:我們能用助力自行車替代電動車嗎?

楊新苗:助力自行車在目前的市場中還不是很受歡迎,公眾的認可度並不高,但其實它更安全也更綠色低碳。根據我國商務部的出口數據,以及助力自行車出口企業的突出表現,歐洲消費的助力自行車中,有一半是我國企業生產的。

期望有關部門能進一步推動助力自行車的標準完善、豐富,並積極落地推廣這樣的出行方式。在國際上,像是紐約、東京、巴黎、倫敦等城市都有公共助力自行車,像北京這樣的騎行城市,結合各自需求,應推出公共助力自行車服務標準。

助力自行車和自行車相比,騎行的行為和特徵是一樣的,非機動交通的主體和方向是騎自行車,也更加符合我們國家現在的道路情況。在我們國家剛剛出現電動車時,行業內曾有過爭論,“電動車是應該自行車化,還是應該重型化、摩托化”,最後還是選擇了重型化、摩托化的路線,很多問題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騎行是我國綠色交通發展的特色優勢,要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電動車的利弊。

——楊新苗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薛京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31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電動車可探索自行車化路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