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房地產報
(記者 許倩)“我深感內疚,並就此向每一位投資人誠表歉意。我經商辦企業已經30多年,但對近兩年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近日,泛海集團董事長盧志強就民生財富、民生信託暴雷事件發了一封致投資者函。
他在函中提到,泛海系因融資償還逾期等原因引發了法律訴訟,正加快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大資產處置力度。同時,責成有關下屬企業加快項目到期資金的及時迴流和違約項目的底層資產處置,計劃爭取在2021年7月、10月、12月3個時間點完成兑付。
在這封函中,盧志強表明了一個態度:不願事情進一步惡化下去,正在想辦法。但泛海系資金困難也是現實存在的。相比於安撫與表態,投資者要的是真金白銀。
自去年7月份起,泛海控股股價直線下跌。3月5日,泛海控股正式拋出回購計劃:擬斥資3億元~5億元回購公司部分社會公眾股,回購價格不超過4.75元/股。彼時公司股價徘徊在3元/股。
到現在,公司回購動作仍未落下,股價仍跌跌不休。截至4月2日,泛海控股收盤價為2.75元/股,半年內市值縮水4成以上。這引發了投資者及股民們不滿。
4月3日,泛海控股董事會稱,公司將根據市場情況實施本次回購方案,本次回購股份期限為不超過12個月。
同日,泛海控股還發出了一則有關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因償債困難,被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查封及凍結資產的公告。
或許頻頻暴雷的泛海控股,已“自顧不暇”了。
基金、信託接連暴雷
在資本市場圈,恐怕沒有人不知道盧志強的名字。
30多年間,他將泛海集團從一個地產公司做到一個囊括銀行、保險、證券、信託、期貨、典當、資管等幾乎全產業鏈的“金融帝國”,手持民生證券、民生信託、亞太財險、民生基金等多個金融牌照,通過參股方式持股民生銀行、渤海銀行等金融機構。
盧志強實際控制的境內外上市公司有4個,包括泛海控股、民生控股、中泛控股、中國通海金融。此外,他還參股投資了聯想控股,涉足了澳大利的銅礦、印度尼西亞燃煤電廠項目,以及國內陝西煤礦項目。
去年1月13日,泛海控股宣佈,公司行業分類由房地產變更為金融業。但這似乎也是其走向下坡路的拐點。1年多來,民生信託頻頻踩雷,泛海系在地產和資本領域的多筆投資均遭遇“滑鐵盧”,盧志強所在的泰山會也被傳解散。
先是去年年初,民生信託緊急向北京第三中院請求對尚未到期的新華聯26.8億元信託貸款申請強制執行,後者由於債務危機,對還清這筆貸款已是力不從心。
6月,武漢金凰珠寶80億元“假黃金”事件爆發,民生信託、東莞信託、安信信託、四川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捲入其中,民生信託對其提供的融資規模達40億元。
7月底,業內流傳一份據稱是來自泛海集團的名為“組合投資資產處置專題報告”內部郵件顯示:民生財富尊系列資金池是目前市場中最大的私募資金池之一,要採取措施化解,否則實控人要承擔法律責任。監管機構要求民生財富尊基金2020年底存量規模降至140億元以下,2021年6月降至60億元以下,2021年底歸零。該基金投向主要為民生信託產品。
2020年最後3個月,民生信託多個信託項目出現延期。由民生信託作為原告的訴訟糾紛或發起的執行金額達156.328億元。
2021年,類似問題愈演愈烈。1月,民生財富尊系列某隻基金出現逾期,民生財富表示,“延期半年,泛海國際正在處置資產。”
3月22日,有消息稱,民生信託召開緊急會議,宣告到期的某TOT項目將逾期:先兑付8%本金,剩餘本金延期分期兑付,預計4月底前兑付70%,剩餘30%待定。
“像泛海的一些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是投資自己項目標的,因為給自己融資,所以可能不會去做盡調,風險性本身就存在,現在只是問題集中暴露出來了。”一位信託人士直指問題核心。
據天眼查,泛海控股在3月3日、11日6次成為被執行人,累計執行標的57.23億元。3月22日,泛海控股舊金山項目遭分包商起訴,索賠2646萬美元。
泛海已經沒錢“埋單”了。1月30日,泛海控股公佈業績預告,預計2020年歸母淨利潤虧損達30億~40億元。
2月10日,泛海控股在回覆深交所的函件中提到,公司位於美國的部分地產項目及位於印度尼西亞的棉蘭電力項目需考慮計提資產減值10億元~12億元。
最賺錢的民生證券,2020年淨利潤僅9.16億元;民生信託淨利潤2.32億元;亞太財險淨利潤僅6137.5萬元。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泛海控股短期負債達517億元,貨幣資金卻只有188億元。
看似龐大的泛海系“資本帝國”,盈利性卻不強,現金流更是“不堪一擊”。
賣資產引戰投
違約暴雷事件彷彿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除公司市值大幅縮水、旗下債券頻頻被國內外機構下調評級外,還引發了投資者及合作伙伴的不信任。
4月2日,泛海控股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武漢公司”)收到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執行通知書》和《執行裁定書》。
原因是,2019年4月,武漢公司向山東高速申請融資20億元,但截至目前這些融資尚未清償完畢。於是,山東高速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目前武漢公司的名下資產及股份權益均被查封凍結。
4月3日,泛海控股方面回應稱,公司將按照相關法律程序應對處理,同時積極與山東高速溝通協商處理方案。鑑於本次事項正在進行過程中,目前無法估計其對公司最終影響。
“泛海最好的結局就是土地拍賣成功,武漢CBD土地快速變現抵消負債;最差的結局是全部資產凍結,破產清算,土地被政府收回,被各路資本瓜分。”有投資者稱。
其實,去年以來,泛海控股就在不斷處置境內外資產,想辦法“自救”。今年這種動作更為頻繁。
今年1月份,泛海控股相繼賣掉了武漢中央商務區一幅約8.4萬平方米的土地、武漢萬怡酒店以及宗地14B地塊上商業、民生證券部分股權,共換回流動資金59.75億元。但與龐大的債務相比,這些錢不過“杯水車薪”。
盧志強更希望,能有實力雄厚的“白衣騎士”攜資而來,幫他挺過這次難關。
3月16日,回覆投資者提問時,泛海控股稱,“公司將加大力度推動落實金融子公司及地產核心平台的引戰工作,繼續加強核心資產盈利能力提升、境內外資產處置、資產負債結構優化等重點工作”。
在泛海系的眾資產中,對戰投最具吸引力的當屬民生證券以及武漢中央商務區項目(囤地10餘年)。
去年10月,泛海控股以42.3億元轉讓民生證券27%股權引入上海國資戰投。今年1月23日,泛海控股又將民生證券13.49%的股份轉讓給了上海灃泉峪,轉讓價23.64億元。武漢中央商務區項目佔地總建面達414.29萬平方米,今年1月5日,泛海控股將其中一宗地塊(8.37萬平方米)賣給了綠城,作價30.66億元。這些地塊還多次被泛海控股拿來作抵押融資。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表示,泛海佈局金融板塊很多,但各板塊間沒形成良好協同效應,反而分散了資源,在現金流方面形成了各業務板塊之間相互拖累和相互消耗,最終出現流動性危機。
“對於泛海而言,對戰略進行檢視、調整、收縮應該是第一位的,集中於能產生正向現金流的產業和業態,對於淨消耗現金流的業態及資產應儘快賣掉變現。不然,戰投方看不到未來就很難引進來;即便引入了戰投方,因各板塊總是需要補血,難以從經營層面形成現金流,也會一直活得很痛苦。”柏文喜補充道。
針對債務違約及應對,記者多次聯繫採訪泛海控股方面,但截至發稿並未獲得實質性回覆。一位泛海系人士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稱:“民營企業生存現狀都很困難,這是普遍問題。希望外部環境能好一些,要不然就更困難了。對於眼下危機,公司正在積極想辦法,包括轉讓資產等,希望市場能多給些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