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採訪的劉大銘。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記者王曉潔、姚遠、強力靜)呼吸和吞嚥,這兩項人們習以為常的身體基本功能,在27歲的“瓷娃娃”劉大銘看來,都是命運的恩賜。
作為罕見病“成骨不全症”患者,他多次掙扎在生死邊緣,一生只能蜷縮在輪椅上。經歷了11次手術後,他不僅頑強活了下來,還做出了驚人的選擇——到中國的創業高地中關村去創業。
每天上午,劉大銘都會坐着輪椅,由愛人小蓉推着,前往位於中關村科技園區電子城西區的望京科技創業園的一棟辦公樓。在三樓,他的公司“中軸科技”擁有一間面積約90平方米的辦公室,目前正在製作“劉大銘講人生”系列視頻,未來將研發社羣類App,聚合高質量信息。
“我對視頻的定位是‘基於經歷或事實,記錄並分享對生活、創業、學習的感受與思考’,為儘可能多的人傳遞積極影響力。”劉大銘説。
5月16日全國助殘日前夕,記者來到劉大銘的辦公室,聽他講述創業歷程。
劉大銘(前中)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畢業典禮上與同學們合影留念(2019年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2019年,劉大銘從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系本科畢業後,拒絕了導師讓他繼續深造的邀約,迫不及待地回國創業,“感覺自己的夢想就是一艘小船,而中國的環境就是推動小船前進的風和浪”。
回國之前,他向望京科技創業園提交了入駐申請,園區接納了申請並按流程審核後給予其公司房租減免。2019年底,拿到100萬元種子輪投資後,公司正式成立,劉大銘成為輪椅上的創業者。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去年下半年才開始正式運營。今年元宵節,劉大銘上傳了第一條視頻,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播放量突破2900萬。
“這個視頻的標題,我想了很久,最終寫下了‘我的自述:不可思議的26年’。不可思議的疾病與痛苦、奮鬥與理想、激情與盼望。”劉大銘説。
這條視頻的留言超過1.5萬條。一位母親説,她的兒子3歲時罹患再生障礙性貧血,幾年後,一歲多的女兒又確診為進行性脊肌萎縮症,箇中艱辛難以言表,而劉大銘的人生態度讓她看到了希望;一位罕見病患者告訴劉大銘,他的視頻讓自己打開了長期以來的心結;一個50多歲的中年人則留言説要反思自己的人生。
接受採訪的劉大銘。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劉大銘出生於蘭州的一個軍人之家,幼年由於基因突變罹患成骨不全症,從此易骨折,發育也受影響。18歲之前,他經歷了9次骨折,至今身高只有1.4米,體重20多公斤。
曾經,劉大銘習慣了醫院、家庭、學校“三點一線”的生活。14歲那年,兩次格外痛苦的腿部手術使他萌生了新的想法。
“每條腿骨都被截成8段,然後再拼接起來。除了胸口和腳踝,身體其他部位都被石膏包裹,我在牀上躺了180多天。每天都感覺痛、癢、熱、無能,除了忍受,沒有任何辦法。”劉大銘説。
當時,除了腿部的問題,劉大銘嚴重脊柱側彎也對內臟造成了極大的壓迫,進食會吐,呼吸受阻,他的求生欲前所未有地強烈。
躺在病牀上,這個不能動彈的少年意識到,必須在活着的時候做點什麼才能不負此生。他立下了三個心願——做一次手術,矯正自己的脊柱,像正常人那樣活下去;出版一本自傳,為他人傳遞積極的力量;在世界一流大學接受教育。
在重症監護室,他親口將這三個願望告訴了醫生。醫生回答“保命是第一位的”,父母也覺得他異想天開。畢竟,當時頂尖的外科醫生認為手術難度與風險太大,建議他接受現狀,每天平躺至少20小時,生存期最多5年。
劉大銘沒有氣餒。16歲那年,他將自己從小到大厚厚一摞病例翻譯成英文,在全球尋找可以為自己做手術的醫生。終於,一位意大利的脊柱外科醫生回覆可以手術,但成功率只有50%。2012年,劉大銘説服了父母,冒着50%的手術死亡風險,前往意大利放手一搏。
10.5個小時的手術過程中,從頸椎到股骨頭,劉大銘的脊柱被16顆螺絲和2根鈦合金杆固定,手術成功了,他終於不用整日躺在牀上,吞嚥、呼吸功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手術後醒來,雖然渾身疼痛,但是看到導管裏流淌的血液,感覺活着真好。”劉大銘感嘆。
劉大銘在意大利接受脊柱手術後與醫生合影(2012年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術後,他開始利用一切業餘時間完成第二個願望——寫自傳。8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完成了17.5萬字的書稿《命運之上》,抱着試一試的想法寄給了人民出版社。出乎意料,出版異常順利,他成為人民出版社的簽約作者。
2014年,他着手申請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心理學學士學位。2015年,他被曼大錄取,並獲全額獎學金。2019年,劉大銘以優異成績從曼大畢業。
“畢業那天,在教學樓的牆上,我看到人工智能之父阿蘭·圖靈寫下的話‘能夠想象任何事的人,可以創造不可能’,這句話就像在説我自己。”劉大銘説。
最近,劉大銘不僅在忙自己的創業項目,還前往寧夏理工學院受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建議“定期對殘障人士開展職業培訓”已被校方採納。
“我深深地感到,如果我做的事情能成就別人,就會特別幸福,這也是驅使我創業的最大動力。”劉大銘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