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創業板的強勢給投資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年度64.96%的漲幅更是在各大主要指數中名列前茅。進入2021年,創業板也有過不錯的表現,在2月中旬衝高到3476點,比去年的收盤指數高出17.19%,也是同期各大指數中漲幅最大的。不過,在隨後的調整中其跌幅也不算小,以3月上旬的2608點計,最大跌幅是24.97%。此後的反彈同樣也是力度較大,在4月下旬指數又摸高到了3068點,較一個多月前的地位最大反彈幅度為17.63%。而同一時期,上證綜指的反彈幅度是5.08%,深圳成指是9.23%,科創50指數是10.39%。顯然,無論是與上證系列指數比,還是與同屬於深證系列的指數比,創業板指數的活躍度更高,價格彈性也更好。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呈現出一種相對強勢的格局。
那麼,這種強勢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要從創業板指數的樣本股構成來説了。創業板指數是一個樣本指數,選取100個在創業板交易的股票為樣本股,標準是流通市值與平均成交金額靠前,同時公司的治理結構與經營狀況等也比較規範。
目前,在創業板指數樣本股中權重較大的股票包括寧德時代、邁瑞醫療、愛爾眼科、東方財富、藍思科技、智飛生物等。大家一看就知道,這些都是機構的重倉品種,稱得上是最核心的資產。去年這類股票大漲,自然也就驅動了創業板指數的不斷向上攀升。但到了今年,機構重倉股一度大跌,被市場視為“抱團瓦解”,因此創業板指數也就有了一輪不小的跌幅。再以後,機構重倉股似乎又捲土重來,因此創業板也就又表現出某種相對強勢。簡單而言,創業板的走強,就在於機構重倉股的走強,在某種意義上,其行情正是機構重倉股行情在市場上的一種映射。
問題是,為什麼在其它一些指數上,機構重倉股的表現不太容易得到體現呢?以上證綜指來説,因為是全樣本指數,刻畫的是滬市股票的平均漲跌情形,自然不會突出反映機構重倉股的走勢。深圳成指雖然也是成分指數,但因為是在所有深市上市公司中選取樣本,主板中的金融、地產、原材料等傳統行業的股票有着相應的佔比,這樣也就與目前機構的重倉對象有點差異。至於科創50指數,雖然也是成分指數,樣本股在行業分佈上也與機構重倉股有所重疊,但畢竟是新上市的公司,有些還沒有尋找到穩定的價格中樞,整體性的上漲趨勢並沒有形成,所以在行情的力度上也會比創業板指數顯得遜色一些。換言之,對創業板指數來説,因為其樣本股中更多包含了部分機構重倉持有的股票,因而其走勢也就自然帶有較為明顯的機構重倉股的特點。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投資者的一個切身感受就是,那些曾經被認為是瓦解了的機構抱團股,現在似乎又有不同程度的表現。而正是這些股票的上漲,導致了創業板相對強勢。
明白了這一點,對投資者的操作有很大意義。其一,如果認同機構重倉股的行情,那麼就可以直接投資創業板指數,至少能夠涵蓋相當比例的機構視野中的核心資產。從操作層面上來説,這也是比較簡單的一種投資模式。其二,如果對機構重倉股的表現還有所保留,那麼通過觀察創業板指數,就能夠較為方便地看清機構重倉股的走勢,以及其對大盤的影響,對判斷後市是很有用的。創業板指數既是一個投資品種,也是一個市場的風向標。
順便提一下,儘管一段時間來創業板指數震盪較大,但與其它指數相比,還是表現得相對強勢。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一個多月,如果在5月份繼續出現,那麼投資者就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畢竟當一個板塊持續強於其它板塊時,那一定是有其內在理由的。假如認同創業板指數走強是機構重倉股行情崛起的一種表現,那麼就應該要調整投資思路了。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