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做主” 今年已有約30家公司定增“無疾而終”

  “要是能發得出去,我為什麼要眼睜睜看着批文失效呢?”面對記者關於定增批文失效的疑問,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如此反問。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約30家上市公司定增批文到期失效或手握批文而放棄定增,而且這樣的案例在第四季度密集出現,僅10月份至今已有約10起。梳理案例可以發現,定增批文失效的公司主要有三個特點——市值較小、流動性較弱及題材偏傳統。

  有投行人士表示,由於定增審核節奏較快,定增能不能成功,關鍵已不是監管批不批,而是市場認不認。市場認不認的關鍵則在於上市公司本身。現在市場中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擁有較大話語權的機構投資者出於“性價比”的考慮,更青睞大公司、賽道股,不在主流視野中的公司股價不佳,定增自然也難做。

  定增批文密集失效

  福達合金11月19日發佈公告稱,公司此前獲得的定增批文自2020年11月18日起12個月內有效。公司在取得批覆後積極推進定增,但由於資本市場環境變化、發行時機和公司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等多方面原因,公司未能在有效期內實施定增,該批覆到期自動失效。不過,福達合金已經準備了後手,啓動了重組計劃。

  稍早時候,方直科技宣佈,公司2020年11月9日取得定增批文,此後公司積極推進定增各項工作,但由於資本市場環境和融資時機等多方面因素變化,未能在批覆文件有效期內完成定增,批文到期自動失效。

  據統計,10月份以來,福達合金、方直科技這樣定增批文失效的案例頻頻出現,而且還有一些公司手握批文卻決定終止定增。兩種情況10月以來合計約有10起,而今年年初至今這一數據約為30起。

  對於定增批文失效,相關公司大多表現得無奈而又淡定:無奈的是“由於市場環境和股權融資時機等多方面因素”未能完成;淡定的是“部分擬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前期已由自有或自籌資金先行投入,批覆到期失效不會對公司目前的經營活動造成重大影響”。

  有資深投行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定增募資不達預期的案例頻頻出現,而定增審核節奏依然很快,兩者對比可以看出,定增“註冊制”趨勢已經明朗。

  有上市公司董秘告訴記者,拿到定增批文,壓力隨之而來,為了能儘可能達到募資目標,對機構路演、傳遞項目價值等操作必不可少。“知名大公司定增份額都是搶着要,其他公司可就難了,實在發不出去,只能放棄此次定增,等待更好的時機,或者尋找其他融資方法。”

  三類公司難過定增關

  一邊是寧德時代這樣的巨頭高調融資,另一邊是部分公司只能面對定增批文失效,是什麼導致“冰火兩重天”的出現?記者梳理了今年以來約30起定增批文失效的案例,發現這類公司主要有三個特點——市值較小、流動性較弱及題材偏傳統。

  首先是市值較小。定增批文失效的公司中,絕大部分市值都在50億元以下,部分甚至僅為十幾億元。例如,方直科技11月9日宣佈定增批文失效,其下半年以來市值長期低於20億元,甚至一度跌破15億元。

  市值較小引發第二個原因,就是二級市場流動性不佳。華源控股下半年以來的日均成交額為1226.32萬元,個別交易日的單日成交額甚至只有五六百萬元。

  前述私募人士表示,市值小、成交量低的個股,如果公司基本面或者市場風格沒有明顯改變,定增股份解禁後恐怕很難賣得出去,即便不計後果強行出貨,也會有非常大的衝擊成本,到時候別説賺錢了,恐怕還會虧。

  有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定增屬於一級半市場,其風向變化與二級市場是相互關聯的。“從道理上講,所有大公司都是由小公司成長起來的,小市值公司中肯定有金子,但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説,研究一家公司付出的成本差別不大,可市值較小的公司往往只能買幾億元,即便翻倍,帶來的盈利也只有幾億元;大市值公司可以買幾十億元,股價只需稍稍上漲,收益就不止幾個億。”

  其表示,機構投資者對待定增的態度也是如此,同樣是研究標的、參與定增一套流程,為何不選已經在股票池中的大公司呢?

  考驗定增擇時能力

  手握批文都發不出來,那這些上市公司怎麼辦?不少業內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趨勢已經形成,只要定增“註冊制”的政策不變化,還會有公司過了監管審核關,卻過不了市場的關。

  “在符合再融資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監管對定增尤其是市價定增的審核明顯趨於程序性,讓絕大部分方案都有機會放在市場中供投資者選擇。當項目足夠多的時候,資金就會思考哪些項目是可以投的、哪些不行,市場選擇的區分度自然就出來了。”上述投行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來看,政策的效果很明顯。

  不過,也不是一次定增發不出去,以後再融資都會受到影響。有些公司定增遇到阻力,並非是資金對公司不感興趣,而是後者股價上漲了一波,資金難以在此階段下手。

  “我們這種‘平平常常’公司的定增確實不好發。對大股東來説,肯定不願意在股價底部定增,怕對股份比例稀釋太厲害,往往是股價漲上一波才啓動,可股價漲上來了,很多機構又覺得定增價定高了,不願意參與。”某主板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訴記者。

  上述投行人士給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等”。其表示,市場熱度會變化的。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募資就較為容易,而在兩三年前,它們很難獲得資金的追捧。“把主營業務做好,等市場風向到來的時候,再抓住機會發定增。”其認為,把握再融資機會也是上市公司融資的能力之一。

  記者 邵好 編輯 邱江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67 字。

轉載請註明: 市場“做主” 今年已有約30家公司定增“無疾而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