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中國“十三五”成就對區域和全球發展的意義等話題,多位重要國際機構組織有關負責人和經濟學家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他們認為,“十三五”期間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讚歎的發展成就。
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局局長詹姆斯·林奇:
中國“十三五”發展對亞太地區的融合發展和全球經濟增長均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觀點
消除貧困成績令人讚歎。一方面,中國的極端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之前的80%降至2019年不足1%,極端貧困人口大幅減少8.5億人,佔到同期全球減貧人數的70%。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提高了旨在促進包容性發展的社會服務支出。這增強了消費者信心和支出,對地區發展和全球增長都是好兆頭。
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十三五”期間中國出口業務進一步增長,先進技術引進和高質量消費品進口亦有所增長,為金融、教育、醫療和物流等領域的外國企業創造了更多機會。此外,新外商投資法放寬了對外商投資的限制,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也大幅減少。自2018年以來,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來華設立了近100家機構。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2018年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憲法,鼓勵優先採取綠色、開放、創新、協調和共享的發展模式。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概念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在農村地區成效顯著。自然資源變得更加可持續利用的同時,農村貧困和不平等現象有所減少,糧食安全水平有所提高。
惠譽評級亞太區主權評級主管施帝文:
中國“十三五”成就提振全球信心
主要觀點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整體表現亮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對促進亞太融合發展、提振全球增長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保持了強勁增長。惠譽評級預計,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16年至202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仍將保持在5.75%上下。“這一增速將使得中國位列同期全球增速最快經濟體行列,並對拉動全球增長起到重要作用。”
從評級機構角度看,通過公共融資改革來增加財政賬户的透明度、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通過增加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的彈性和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來增強人民幣的國際適用性,通過頒佈和實施一系列規章制度降低影子銀行風險,這些政策在過去5年中均取得了實效。
中國加快改革開放的各項舉措令人印象深刻。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取消了外資在投資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及QFII/RQFII投資份額等方面的限制,為離岸投資者進一步加快融入中國資本市場增加了便利。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從這項倡議實施中獲益良多。下一步,繼續提高參與各方融資的便利程度,將有益於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標普全球評級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肖恩·羅謝:
中國發展為全球增長創造機會
主要觀點
“十三五”期間,中國發展平衡性顯著增強,各領域發展成果喜人,為全球增長創造了機會。
在提高平衡性方面,“十三五”期間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是服務業快速發展。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53.9%,比2015年提高3.4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重上升了10個百分點以上,達到約六成。
中國提高服務業比重對全球經濟有積極的溢出效應。這有助於提高中國經濟的平衡性、降低風險和債務水平。很多服務行業所需實體投資遠低於其他行業,因而通常不需要大額舉債。此外,服務業單位產值就業人數往往多於製造業,過去5年中國創造了數千萬個新工作崗位,不僅吸納了畢業生,也吸納了原本可能會從事農業或基礎製造業的勞動人口。
疫情暴發之前,中國正走在2020年底實現全面脱貧的軌道上,全面脱貧本身就是了不起的目標。農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會刺激國內消費,包括服務業消費,進而為其他人帶來就業和收入。
“十三五”期間,中國在實施金融體制改革和穩健推動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例如,提高匯率的彈性和市場化水平至關重要,匯率改革讓人民銀行能夠將利率而不是匯率作為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這對於金融體系現代化(包括利率自由化、風險對沖市場的形成)來講是不可或缺的。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記者田原)
監製/張益勇 主編/王玥 審核/閆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