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 開啓生態建設新局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財經

鄭小鳴

綠色低碳發展,是針對傳統發展取向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瓶頸與環境容量而提出的新理念,旨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我省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近年來,我省綠色低碳發展取得了良好成績,已提前並超額完成“十三五”時期碳強度下降目標,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2019年,我省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累計下降超過19%,高於國務院《“十三五”控制温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所要求的18%。

與此同時,我省綠色低碳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瓶頸:一是產業鏈綠色低碳要求不夠規範。少數區域的產業准入門檻、環境管制仍相對寬鬆,導致東部沿海地區通過產業轉移,將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加工、裝配等低端製造業轉入我省;二是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不充分。我省節能環保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綠色低碳產業、產品數量在增長,但缺乏質量的躍升。加上消費者對綠色低碳產品認知不夠,造成綠色低碳產業市場作用發揮不明顯;三是綠色低碳技術不足。我省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起步較晚,產業化程度有待提高,缺乏自有資金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優化;四是資源環境制度不夠完善。受分割式管理影響,針對不同資源制定的政策相互協調性不足,資源與環境的治理效率有待改善。

鑑於此,“十四五”時期,我省應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嚴格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促進綠色經濟與低碳經濟交互融合發展——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乎全局、整體、長遠的大事。應加強傳統產業的綠色低碳改造,加速行業對落後產能的調整,限制過剩產能行業生產,提高排污費標準,實施更為嚴格的排污、能源總量和強度控制;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加快金融保險、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從設計、生產到營銷全鏈條共生共融,實現產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然要求。應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集聚化、綠色化、低碳化、品牌化方向轉型;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生物制約等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推進能源資源的節約與綜合開發利用;加強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是緩解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應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平台建設,依託骨幹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綠色低碳技術領域培育建設一批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實驗室、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等;大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快關鍵性技術和全局技術突破,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加速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大力推廣節能、提高能效的顛覆性創新技術,促進綠色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完善綠色低碳生產消費制度。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行綠色低碳生產和消費模式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應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環境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從生產到消費的“源頭—過程—結果”全程監督管理;圍繞綠色低碳發展,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合作機制,實現三者有效互動;推進市場主導型融資機制,創新投資方式,拓寬社會資本投資範圍,激發投資活力;積極推進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引導公眾養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費方式。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約研究員)

評論